德國20世紀最有影響的教育學學派。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盛行於20年代和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其早期代表人物M.F.弗裏施埃森–科勒H.諾爾、T.李特、E.E.斯普朗格,第二代代表人物為W.福利特納E.魏尼格等。文化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W.狄爾泰的精神科學及文化哲學,因此狄爾泰被看作是文化教育學的的奠基人。

  文化教育學派並沒有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而是由不同的教育理論所構成,其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把教育和教育現實看成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和歷史現象,並從這一角度出發解釋教育和教育現實。據此,教育學的任務在於通過對教育現實中歷史形成的有關的思想和理論、制度、規范和法規等進行分析和詮釋,以更好地理解現在的教育實踐,並由此促進教育的發展。文化教育學特別註重教育現實,強調教育理論不是來自宗教或倫理的準則,而是來自實際的教育實踐;強調教育現實的歷史性,認為一切教育現實,如教育觀念、教育規章制度、教學計劃、人物傳記、經典教育傢的教育理論等都是一種歷史過程的體現,應當運用詮釋學的方法去理解這些歷史文本,理解其背後的觀念、意願和動機等;強調教育實踐活動的獨特性和相對的獨立地位,並進而努力使教育學從神學、哲學和心理學中獨立出來,使之成為獨立的學科。

  文化教育學創建瞭紮根德國人文學科傳統的教育學及概念體系,並建立瞭獨立的教育學學科及其分支學科,如普通教育學、職業教育學、社會教育學、成人教育等,使教育學進入瞭德國大學的學科體系。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文化教育學雖然受到批評,其概念和語言被認為過於思辨和模糊,忽視實證教育研究的成果,缺乏對社會相關領域的關註,但其對後來教育理論的影響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