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特點和空間規律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有些國傢學者則把文化地理學等同於人文地理學,他們認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文化。

  文化地理學的歷史可以溯源到19世紀德國人類地理學,代表人物有F.拉采爾。20世紀初,美國人類學傢A.L.克魯伯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地理因素較時間因素更為突出。受其思想和歐洲早期文化地理學思想的影響,文化地理學的伯克利學派派在美國產生,代表人物是C.O.索爾。他認為文化景觀既是自然景觀的物質基礎,又是社會、經濟和精神的產物,文化地理學要借助研究文化景觀來研究人類活動與自然的相互影響。該學派的理論以文化生態學和文化人類學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出現對索爾學派的批判觀點,這個思潮被稱為新文化地理學。90年代,新文化地理學發展為兩個分支:一支強調打破自然和人文截然二分的認識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自然環境有巨大影響的今天,任何景觀都有自然和人文的烙印;一支針對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提出文化的演變是文化殖民的結果,而非環境作用的結果,例如土著文化原本是與自然和諧的,土著文化的變化是文化殖民的結果。新文化地理學受英國社會學批判思潮的影響,關註空間和空間性。一部分新文化地理學者被稱為景觀學派,他們基於以往的研究,依然關註景觀,但是研究的重點不再是景觀投射出來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而把景觀看作是社會的文化建構過程。有的新文化地理學者受英國文化理論傢R.H.威廉斯S.赫爾的影響,研究地方文化的社會認同,認為一個社會集團的社會結構,決定瞭集團內人們有著共同的文化意識,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地方和空間意識。

  中國歷代著作和方志中有不少文化地理資料記載。20世紀前期,文化地理學引入中國,20世紀80年代及以後得到重視和發展。

  文化地理學研究內容既包括文化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包括各文化要素的空間相互關系。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文化景觀,通過研究文化景觀探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地方文化意義、地方文化產生過程。②文化的起源和擴散,研討文化現象產生的地理基礎和社會環境、文化現象的不同擴散形式及其擴散後的文化區變化。③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生態學的角度探討文化的地理基礎以及不同文化對自然環境的作用過程。④文化區,研究不同類型文化區的范圍和特點。⑤文化相互作用及文化整合,研究不同文化要素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如融合、演替、對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