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貞觀時名相。字玄成。先世是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人,後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父親魏長賢,北齊屯留令。魏徵少孤貧,好讀書,多所通涉。素懷大志,見天下漸亂,尤註意研究縱橫之學。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魏徵詭為道士,以避世亂。大業十三年(617),武陽郡(即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郡丞元寶藏舉兵響應瓦崗軍李密,魏徵代寶藏作啟謝李密,為李密所重,召為文學參軍,掌書記。武德元年(618),瓦崗軍為王世充所所敗,魏徵隨李密投奔李淵。魏徵請出使山東,先後勸降瞭瓦崗軍餘部徐世勣及元寶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陽被竇建德所俘。四年,竇建德為唐朝所敗,魏徵遂復歸長安,任太子洗馬。

  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魏徵勸建成親自將兵出征劉黑闥,借機樹立威信,結納豪強,作為戰勝世民的政治資本。次年,隨太子至河北,建議釋放囚俘,分化黑闥部眾,果敗黑闥。九年,魏徵又勸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時采納。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不計前嫌,引為太子東宮詹事府主簿,拜諫議大夫。以後相繼任給事中、尚書右丞。貞觀三年(629),守秘書監,參預朝政。七年,為侍中。十年,為特進,仍知門下省事。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修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十六年,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故。

  唐太宗即位初,有的大臣認為大亂之後,隻有像秦漢那樣嚴刑酷法,才能壓服人民。魏徵用歷史事實證明,大亂之後人民渴望致治,隻要教而化之,采取適當措施,上下同心,是可以迅速致治的。他幫助唐太宗確定瞭“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的貞觀治國方針。唐太宗曾說:“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使我遂得於此,皆魏徵之力也。”

  魏徵還敢於犯顏直諫,前後所奏二百餘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書中。當貞觀之治已經形成以後,他仍然關心國傢的安危。貞觀十一年所上的《論時政疏》《陳十思疏》(簡稱《十漸疏》),是其中最為重要者。綜合所諫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居安思危,施行仁義;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舉賢任能,斥佞退邪;堅持法制,力避任刑;虛懷納諫,不責過激;偃武修文,少動幹戈;善始令終,力防蛻變。

  貞觀十七年,魏徵卒。太宗對朝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太宗還親自為魏徵撰成碑文,親書刻石。此年,太宗在凌煙閣圖畫二十四功臣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太宗晚年發動親征高句麗的戰爭,損失巨大,受創班師,他懊悔地說:魏徵如果在世,就不會使我有這次出征。

  唐貞觀中修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代史書,魏徵總領其事,其中《隋書》由他主要負責,《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他還主持編寫瞭《群書治要》

  

推薦書目

 汪篯. 唐太宗. //唐長孺等. 汪篯隋唐史論稿.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