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網際網路和其他資訊網路提供信貸等金融服務,以及相關資訊服務的虛擬化銀行機構或銀行網站。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資訊技術在銀行應用進入第3階段後出現的新事物。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電腦輔助銀行的業務和管理是第1階段。從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銀行電子化是第2階段。傳統銀行向網路銀行的轉變,是銀行因採用資訊技術(包括網路技術)而使其本身發生質變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銀行的管理理念開始從單純的職能管管理、劃一的共同性服務、隻考慮銀行本身方便和滿足於短期行為,轉向整體性管理、特殊性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和註重未來長遠發展。銀行的經營模式也從眾多的分支機構和業務站點、註重物質資產(動產和不動產)、有限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爭奪既定的金融市場份額,開始轉向以網際網延伸為依托、註重知識資產的質量和深度經營的效益、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把競爭擴展到信息服務的開拓和深化。網絡銀行絕非簡單的銀行上網,而是有250多年歷史的銀行業脫胎換骨的改革創新。世界上第1傢網絡銀行稱作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FNB),是1995年10月18日在美國亞特蘭大開業的。繼它之後,不僅在全美,而且在歐洲以及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興起瞭網絡銀行新潮。在這一新潮的示范和帶動下,原有的傳統銀行紛紛上網設站,開展網上銀行服務。大批銀行網站隨之湧現。網絡銀行的興起既有技術基礎,又有商業誘因,特別是銀行業競爭的需求。盡管網絡銀行歷史短,還不成熟,但它與傳統銀行相比,已顯露出諸多優勢:①成本優勢。在美國,網絡銀行的開辦費隻有傳統銀行的1/20,業務成本隻及傳統銀行的1/12。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傳統銀行一般為60%,而網絡銀行隻有15%~20%。傳統銀行在營業點辦理每筆銀行業務的單位成本為1.07美元,而網絡銀行隻需0.01美元,還不到傳統銀行的1%。②效率優勢。網絡銀行有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向客戶提供服務的“3A”銀行之稱,它不僅能同時辦理多種傳統的銀行業務,還能不斷增加新的金融服務和信息服務,並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差異性服務。③競爭優勢。除成本低、效率高帶來的競爭優勢外,還有吸引客戶、發現客戶的創新優勢,並給小銀行、非銀行單位以機遇,也來參加與大銀行的競爭。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預言:“今天的銀行是即將消失的‘金融恐龍’。”中國網絡銀行的出現始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21世紀以來發展十分迅速,至2007年底,網絡銀行交易額達245.8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幅高達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