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傢,玄學貴無論的創始者之一。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正始十年秋,遭厲疾亡,年僅24歲。據《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記載,他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經註》2卷,《周易註》1卷,《論語釋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演論》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此外,有流傳至今的《周易略例》。《老子道德德經註》、《周易註》、《周易略例》等是研究王弼思想的主要材料。現較為通行的王弼著作的註釋本有中華書局出版的樓宇烈的《王弼集校釋》。

  以無為本”的理論體系 王弼哲學思想的根本觀點是“以無為本”,“舉本統末”。他的貴無論思想,是從《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在《老子》那裡,“有生於無”基本上是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王弼的解釋雖仍含有“無為有之始,有從無中生”的意思,但是他主要強調“以無為本”,與宇宙萬物生成論有很大不同,反映瞭玄學的理論特點。王弼在有無關系上,除說明“無”為“有”之始外,重心已轉向強調“有”對“無”的依賴關系,認為“無”是“有”的“本”、“體”。它由探討現存萬物如何生化,變為探討萬物存在的根據。王弼還認為,作為萬有之宗的“無”,不能獨立自明,必須通過“有”,從萬物的存在上明瞭“無”是萬物的“新由之宗”。他強調“無”為萬物存在的統一根據,又認為此根據表現在萬物之中,隻有通過萬物才能把握它。

  名教與自然的理論 王弼的觀點是以自然為本,名教為末,反對把自然與名教對立起來,用名教強制自然本性,而是主張順自然之性而導入名教的規范。他的理論以調和名教與自然為出發點,但強調以自然為本。在社會政治觀上認為“治眾者至寡也”,維護君主、聖人的絕對統治地位。

  玄學方法論 王弼的《易》學,一反兩漢象數之學,而提倡領會玄旨的義理之學。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瞭“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解《易》方法。這種“得意忘象”的方法是一種擯斥象數之學“存象忘意”的新的解《易》方法,是他建立“以無為本”理論體系所依賴的根本方法,具有普遍的玄學認知論和方法論意義。這種方法論不僅對玄學貴無論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當時佛教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也起瞭重要作用。此外,還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