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改革傢、思想傢和文學傢。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併,宋朝統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於黃巾,唐亡於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士大夫也把治國太平的厚望寄托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趙頊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瞭政事和理財的關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政前就認為,隻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傢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瞭他的這一見解,曾經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並、便趨農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展生產,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並、便趨農”,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那些遊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於人而不決定於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傢政權須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瞭國傢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傢過多地幹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定和實施瞭諸如農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瞭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瞭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瞭新教材。

  變法觸犯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於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手書《楞嚴經旨要卷》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哲學思想方面,他的認識論路線屬於唯物主義,他還繼承和發揚瞭老子的一些思想,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得到瞭發展。《洪范傳》《老子註》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僅在彭耜《老子道德真經集註》等書中還保存瞭若幹條目。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的文學觀隨著變法思想的形成而明顯地表現出功利主義的傾向。他的文學主張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傳》),“務為有補於世”(《上人書》)。但不否定修辭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學創作正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實踐。他是唐宋八大傢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4類:①直接向皇帝陳述政見的奏議;②是針砭現實的雜文;③是人物論和史評;④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在《周禮義序》、《詩義序》等學術著作中體現瞭他反傳統的政治態度和“簡而能莊”,字字著力,邏輯嚴密,胸懷磊落文風。他的人物傳記如《先大夫述》、《傷仲永》,語言樸實,雖著墨不多,卻給人以鮮明印象。他的散文中墓志碑文為數甚多,文筆簡妙老潔,偶爾插入幾則生動故事,顯得重點突出,親切感人,如《給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銘》。抒情文以祭文為多,辭語古樸,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王安石早年為文主要師法孟子和韓愈,後經歐陽修指點文思開廓,博取眾美的長處並融會貫通,形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

  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 500餘首,而且很有特色,自成一傢。退居江寧以前所寫的詩歌,多數屬於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裡,主要有《感事》、《河北民》、《收鹽》、《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利害見寄》、《兼並》、《省兵》等。這些作品,密切聯系現實人生,內容比較充實;但議論過多、形象不夠豐滿。他的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的政治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詠史和懷古為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入塞》、《送趙學士陜西提刑》、《西帥》、《陰山畫虎圖》、《商鞅》、《韓信》、《范增二首》、《賈生》、《明妃曲》等都是有感而發,寓意深刻。退居江寧以後的10年中,他一方面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如《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等;另一方面,由於神宗對推行新法愈來愈動搖,自己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不得不借助佛理來解精神苦悶,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寫子大量山水田園詩,如《南浦》、《書湖陰先生壁》、《江上》、《泊船瓜洲》等。在藝術上走著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的路子,在對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又吸收瞭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瞭藝術美,其中不少是古今公認的佳作。另外,王安石集句詩數量較多,有的比較自然。在他的提倡下,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有瞭發展。總之,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掃清西昆影響、開創宋詩局面的過程中,起瞭很大作用。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藝術性卻比較高。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此外還有《字說》,系有關文字學方面的著作,僅在他人著作中殘存瞭若幹條;《熙寧奏對日錄》系王安石任宰執時有關個人政治生活的親筆記錄,主要保存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亦無傳本。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王文公

  

推薦書目

 王安石. 王文公文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鄧廣銘. 王安石: 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傢.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漆俠. 王安石變法. 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