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因蒸發成為水汽,經輸送、上升、成雲、冷卻、凝結,並在適當條件下,再降落到地面的不斷迴圈過程。其外因是太陽輻射和物質分子吸力(主要是地心吸力)的作用,內因則是水的物理狀態(氣態、液態、固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地形、地質、土壤和植物等條件也對水迴圈有一定影響。

  根據水迴圈過程中涉及的地域不同,可分為大循環和小迴圈(見圖)。前者系指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水迴圈,後者為海洋上或陸地上的局部水迴圈。沿海地區,水汽來源充分,蒸發的的水汽,在循環過程中輾轉向內陸輸送,直到不能再成為降水為止,這種現象稱為內陸水循環。中國的水循環途徑,可分為太平洋水循環、鄂霍次克海水循環、南海水循環、印度洋水循環以及內陸水循環五個系統。

  水循環是最重要、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由於水循環的作用,使得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水資源具有再生性。又由於水循環的途徑及循環的強弱,決定瞭水資源的地區分佈及時程變化。

  人類可以通過水利工程設施和農林工程措施對水循環產生一定的影響。前者如攔蓄水流、疏導積水等,不但可以改變徑流的分配,也對蒸發產生一定影響;後者包括發展防風林、推行輪作制、實施水土保持、改變耕作方法等,都可對水循環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