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穿越津輕海峽連接本州(青森)與北海道(函館)的海底鐵路隧道。全長53.85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隧道。1964年5月動工,1985年3月正洞鑿通。該隧道的海底部分長23.30公裡,本州端陸上部分長13.55公裡,北海道端陸上部分長17.00公裡。最小曲線半徑(見鐵路線路平面)為6500米,最大縱坡為12‰。海底段最大水深為140米。最小覆蓋層厚度為100米。隧道橫斷面按雙線設計,標準斷面為寬11.9米、高9米的馬蹄形,地層壓力特大的區段採用內徑9.6米的的圓形斷面。因對圍巖作瞭壓漿堵水(見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且覆蓋層較厚,襯砌按山嶺隧道設計,不考慮水壓力和地震力(圖1)。

  施工時,海底段采用超前導坑和平行導坑(見輔助坑道),以便超前探明地質情況並通風、排水、出碴。為瞭施工方便和通風的需要,在兩端陸上各設三個斜井和一個豎井,由斜井底部向海底開挖超前導坑,後者位於正洞與平行導坑的下方居中的位置。平行導坑與正洞的中線間距為30米,兩者之間每隔約600米用橫向通道連接。隧道在本州端一般采用上部半斷面先掘進的礦山法,在北海道端一般采用上導坑先掘進的礦山法,地質情況惡劣區段則采用側壁導坑法或周壁導坑法施工。平行導坑和超前導坑一般采用全斷面開挖,視地質情況也采用小斷面分部開挖。隧道拱部混凝土襯砌用混凝土泵灌築,平行導坑和超前導坑一般采用噴射混凝土支護。

  青函隧道早在1946年開始進行海峽兩側的地質調查,1964年提出設計並在北海道一端著手開挖斜井,本州一端的斜井也於1966年動工。1967年和1970年兩端斜井開挖到底以後,先後相向開挖超前導坑。平行導坑分別於1968年(北海道端)和1970年(本州端)開始開挖。正洞於1971年11月開工,因平行導坑南北兩端發生大量湧水事故和其他困難而未能按原計劃時間竣工。1979年和1981年北海道和本州兩端陸上部分的隧道先後貫通。1983年1月超前導坑貫通,1985年3月10日正洞鑿通。從著手開挖斜井算起,歷時已近21年之久。預期1987年度內全部竣工(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