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橋樑兩端,支承橋樑上部結構並和路堤相銜接的建築物。其功能除傳遞橋樑上部結構的荷載到基礎外。還具有抵擋臺後的填土壓力、穩定橋頭路基、使橋頭線路和橋上線路可靠而平穩地連接的作用。橋臺一般是石砌或素混凝土結構,輕型橋臺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橋臺佈置 橋臺的常用高度不超過10米,少數高達20米左右。一般以橋頭路基填土高度確定橋臺的高度。橋樑全長在滿足橋孔排洪或橋下交通要求的前提提下,可在橋頭修築高橋臺、高路堤,也可用引橋取代高路堤,延長橋梁長度,這主要取決於橋位附近地形、地質、土石方調配、合理使用土地及環境美化等方面的條件。在采用高橋臺、高路堤時,應慎重考慮技術上的安全可靠,以及多占用土地的長期損失,不宜單純追求節省橋梁工程而壓縮橋梁長度。例如,山區跨谷橋不宜在陡峻山坡上修築高橋臺;城市橋梁因取土不易、影響市容,也往往避免高路堤而采用引橋。拱橋橋臺須承受拱腳的水平推力,對地基要求較高,采用拱橋跨越V形狹谷,將橋臺佈置在巖石谷坡上,有利於承受拱腳推力,是往往一種較好的橋式佈置。

  橋臺背後的土壓力和基礎周圍路基填土的重量,勢必增大地基中的應力和變形,因而易引起橋臺後仰和前移,對建築在松軟地基上的橋臺,尤應特別註意。

  橋臺附近路基,應以砂礫等滲水土填築,並應加強地表排水,避免雨水滲入路基;或設置盲溝,盡快疏幹滲入的水分。在嚴寒地區,為防止填土凍害,對填料及施工質量更應從嚴要求。這些措施對保證路堤穩定,減少臺後土壓,至關重要。

  橋臺類型 按結構形式,橋臺可分為帶翼墻和不帶翼墻的兩大類。

  帶翼墻的橋臺 以采用八字形翼墻(圖a)較為普遍。這種翼墻的作用在於:擋住橋臺兩側的路基填土,保證橋頭路基穩定,並引導水流順暢地進入橋孔。如對翼墻無導流要求時,也可采用和臺身齊平的一字形翼墻橋臺。它構造簡單、施工放線較方便。為減少橋臺工程量,並有效地抵擋臺後填土壓力,橋臺可利用埋入臺後路基中的拉桿錨固,做成錨桿式橋臺或設錨定板做成錨定板橋臺;也可利用填土壓重,做成倒T形橋臺;小橋橋臺可利用橋跨結構及地面下的支撐相互支持,做成支撐式橋臺等。這些橋臺均具有輕巧的特點,統稱為輕型橋臺。如使用得當,都能收到技術上或經濟上的較好效果。

  不帶翼墻的橋臺 在橋臺兩側設置錐體填方,其坡面須作必要的防護(如砌石),其作用和八字翼墻相同。鐵路橋梁因列車行駛軌道位置固定,需要的臺身寬度較窄,臺身又往往較高,取消翼墻,代以錐體填方,技術、經濟效果較好,故使用較多。不帶翼墻的橋臺構造形式,常用的有U形、T形、埋置式、耳墻式等多種。① U形橋臺(圖b)。臺身由支承上部結構的前墻和兩邊側墻(垂直於前墻)組成U形伸入路堤,側墻外設置錐體填方。因其結構簡單,整體性強,施工簡易,故在城市、公路橋梁上用得較多。鐵路上隻用於橋跨較小的低矮橋臺;因臺身較窄,當橋臺較高時,兩邊側墻內側坡面在下部交遇而變成實體,圬工數量將急劇增加而不經濟。②T形橋臺。為鐵路橋所常用,公路橋和城市橋,則因此種橋臺狹窄而不用。臺身由前墻和與其垂直的後墻組成T形。前墻支承上部結構;後墻平行線路,墻頂設道碴槽,承托橋跨和路堤間的線路上部建築;兩者用途不同而又形成整體,具有結構合理、適應性較強、圬工量也較省的優點。③埋置式橋臺(圖c)。因臺身埋置於錐體填方內而得名,適用於橋頭路堤較高、跨度較大的橋梁,具有臺身短、圬工量省的特點。在臺頂兩側有帶耳墻和不帶耳墻的兩種形式。耳墻須用鋼筋混凝土築成。為減少並有效地抵抗臺後土壓,臺身一般做成後仰的形式,也稱後仰式埋置橋臺。在公路橋梁中尚有樁柱式埋置橋臺,耳墻做在臺帽上,也是一種輕型橋臺。埋置式橋臺的錐體填方大部伸出橋臺前緣,有侵占橋下過水面積、易受水流沖毀的缺點。故埋置式橋臺多用於旱橋及橋下水流緩慢的橋梁。在橋跨和臺高的搭配上,宜選擇較長跨度,避免錐體填土前緣對鄰近的橋墩產生單側斜坡土壓。④耳墻式橋臺。由兩片耳墻及前墻組成,僅有少量臺身埋在椎體坡面以下(圖d),也具有減少圬工的特點,但鋼筋混凝土耳墻構造較復雜,施工也較困難,在中國目前不如前三者使用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