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物體表面上的污垢時,能改變水的表面活性,提高去汙效果的物質。包括合成洗滌劑和肥皂,有時也統稱為洗滌劑。去汙的範圍很廣,日常生活中的去汙主要是指衣物的去汙,這是洗滌用品最主要的功能。日用器皿、餐具和水果蔬菜等的洗滌也屬去汙,但習慣上稱為清洗,所用的洗滌用品則稱為清洗劑。

  沿革 最早出現的洗滌用品是皂角類植物等天然產物,其中含有皂素,即皂角苷,有助於水的洗滌去汙作用。此外,草木灰灰中含有鉀堿,用水瀝淋出來的水溶液,也有助於去除織物上的油污。這些天然的洗滌用品沿用甚久。

  據老普林尼著《博物志》中的記載,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就用羊脂和木灰制造出原始的肥皂,用於護膚和治療,至公元2世紀才發現有重要的洗滌作用。1791年N.呂佈蘭以鹵水制得純堿,並將純堿經石灰苛化而生產出苛性鈉,從此,肥皂從手工制作轉向工業化生產。19世紀末采用直接蒸汽煮皂法,使肥皂生產又進入瞭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動植物油脂供應緊張,德國首先開發瞭合成洗滌劑,主要成分是短鏈的烷基萘磺酸鹽,由丙醇或丁醇和萘結合,再經磺化而成,統稱為涅卡爾(Nekal)。

  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用長鏈脂肪醇經硫酸化、中和成為脂肪醇硫酸鈉,當時僅添加些硫酸鈉,作為合成洗滌劑出售。30年代初期,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美國生產瞭長鏈的烷基芳基磺酸鹽,其中芳基是由苯、烷基是由煤油餾分制取的。這種烷基芳基磺酸鹽直接作為洗滌劑出售,或添加一些硫酸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丙烯聚合而成的四聚丙烯。代替瞭煤油餾分,與苯結合而成為烷基苯,經磺化、中和而成為烷基苯磺酸鈉。由於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發展很快,直到60年代初期,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當時世界上大部分合成洗滌劑是由這種表面活性劑配制而成的。60年代,由於四聚丙烯在化學結構上存在支鏈,不易被生物所降解,造成環境污染,因此用直鏈烷基苯逐步取代瞭四聚丙烯烷基苯。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在使用烷基苯磺酸鈉之類的優良表面活性劑作為基本組分外,還配用其他表面活性劑和各種不同的助劑和輔助劑,以提高洗滌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就開始用羧甲基纖維素作為合成洗滌劑的輔助劑以消除污垢的再沉積問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將碳酸鹽、矽酸鹽、磷酸鹽等堿性物作為合成洗滌劑的助劑加以使用。聚磷酸鹽的使用是合成洗滌劑工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初期使用焦磷酸四鈉,以後改用三聚磷酸鈉,取得瞭良好的洗滌效果,但到60年代末,由於三聚磷酸鈉在合成洗滌劑中使用量較大,用後排入下水道,有污染河流水源而造成“過營養”化問題,有些國傢已禁止或限制使用,而改為沸石等其他代用品。

  肥皂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實現瞭生產過程的連續化,產品質量也有瞭較大的提高,但在性能和應用方面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產量雖略有增長,但在洗滌用品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60年肥皂的比重約63%,至1982年已降至29%,至80年代才開始有所回升,1987年的世界產量已超過800萬噸。

  中國1903年在天津創立造胰公司,1907年在上海建立裕茂皂廠,這是中國開辦的最早兩傢肥皂廠。此後南京、杭州、重慶、沈陽、大連、武漢等城市相繼建立瞭一些肥皂廠,也有一些地區建立瞭手工業式的肥皂作坊。直到1949年,中國的洗滌用品工業還隻有肥皂工業,而且多數是手工作坊,規模小,設備簡陋,僅在上海、天津等少數大城市有幾傢規模稍大,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1949年肥皂產量僅 3萬噸。1959年肥皂產量達到41.5萬噸,同年開始生產合成洗滌劑,產量為0.57萬噸。從1960年開始,隨著合成洗滌劑的發展,逐步發展瞭烷基苯、三聚磷酸鈉等原材料的生產。1961年開發利用石蠟生產皂用合成脂肪酸。1978年以後,洗滌用品生產發展迅速,花色品種逐步增加。如洗衣粉中發展瞭復配、加酶、殺菌消毒、加色加香、濃縮等許多品種;液體洗滌劑中發展瞭洗滌餐具、水果蔬菜、浴缸、爐灶、紗窗、玻璃、搪瓷器皿、地毯等各種專用洗滌劑,以及洗發香波等。還發展瞭潤膚、護膚以及具有一定療效的香皂、香浴液,並發展瞭適合老年、婦女、兒童特點的產品。工業用洗滌劑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生產的各種表面活性劑和工業用的洗滌劑已應用於機械、冶金、石油、化學纖維、紡織、印染、皮革、造紙等各個領域。1985年洗滌用品總產量達到200萬噸,其中:肥皂99.6萬噸,合成洗滌劑100.4萬噸。中國的洗滌用品工業,迄今已形成一個以肥皂和合成洗滌劑為主,包括主要原材料和輔助材料生產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洗滌用品工業體系。

  去污機理 衣物上的污垢常是液體和固體的混合物,以物理-化學作用,或甚至機械作用,吸附在衣服纖維的表面上或進入纖維組織之間,既有損於衣物的外觀,也有損於衣物的組織而縮短其使用壽命。洗滌用品的去污過程,可簡單表示為:

  織物·污垢+洗滌劑─→織物+污垢·洗滌劑

  (臟的衣物)       (臟的洗滌液)

  去污過程的機理,則比較復雜,大致包括下列物理-化學作用:

  ①潤濕作用:由於洗滌液中的表面活性劑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從而增加瞭水對織物的潤濕能力,使洗滌液充分滲入纖維之間,表面活性劑分子能和被洗織物上的污垢產生親合作用,使污垢從織物上分離。

  ②吸附作用:在水和被洗織物之間、在水和污垢之間,都存在著界面,洗滌液中的有效成分被織物和污垢吸附後,改變瞭界面能與織物對污垢的靜電引力,使污垢在水裡呈懸浮或乳化狀態。

  ③增溶作用:污垢被裹夾在洗滌液的膠束層之間,產生增溶現象。

  ④機械作用:當污垢和織物吸附表面活性劑時,在人工搓洗或機械攪拌作用下,污垢從織物上分離而分散在溶液中,經反復漂洗,污垢即可除去。

  趨勢 80年代世界洗滌用品的年產量已超過3000萬噸,其中合成洗滌劑工業經60~70年代高速發展後,80年代發展速度開始緩慢,但世界各國發展速度不盡相同。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傢洗滌用品消費量已達較高的水平,發展趨於平穩。而亞洲、非洲等國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會有較快的發展。在洗滌用品中,合成洗滌劑的發展速度比肥皂快。但合成洗滌劑的發展也受到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織物組織結構的變化以及節約能源等因素的制約。合成洗滌劑在選擇與配比使用表面活性劑和助劑方面,向更具有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方向發展。在產品結構上,向使用方便且具有多功能方向發展。洗衣粉的高塔噴霧成型由於能源消耗、投資和生產成本都較高將逐漸轉向無塔成型,尤其是附聚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