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演出和影視拍攝中,為瞭照明及達到某種光線效果而使用的一類燈具。它有助於表現節目的內容,體現出作者的創作意圖,烘托出藝術氣氛,並使觀眾、攝影(像)機得到正確的顏色感覺和曝光。與其他燈具不同的是,此類燈具大多具有改變光束擴散角度和光線柔和程度及色彩的功能,並裝備有調焦、光闌、濾色架等特殊機構。

  簡史 舞臺燈發展最早,電影燈次之,電視燈較晚。早期的演出採用自然光和火把、油燈、蠟燭燭等光源照明。17世紀出現鏡框舞臺,舞臺燈由不可控光源發展到能控制光線強弱和色彩的簡易燈具。1804年,出現瞭以燃燒乙炔氣體加熱生石灰後達到白熾狀態的新光源及燈具,用於舞臺照明。19世紀,舞臺燈先後采用瞭煤氣燈、煤油燈和電光源,在燈具方面出現聚光燈和散光燈(泛光燈),並將分散在舞臺內外的燈具集中控制,使舞臺照明逐漸進入藝術照明領域。20世紀60年代,舞臺燈已趨向系列化、系統化、自動化,照明方式采用瞭全方位和電腦控制,並大量采用激光與聲控效果器。

  初期的電影燈以白熾燈、碳弧燈和高壓汞燈為光源,用於拍攝黑白片。20世紀60年代始采用鹵鎢燈,其色溫為3200K,顯色指數99,保證瞭彩色片的色彩還原。70年代初,中國發明瞭直流鏑鈥燈,色溫達到5500K,顯色指數80以上,並具有無交流頻閃等優點,保證瞭日光型彩色膠片的色彩還原和內景外拍。

  電視燈是20世紀50年代在舞臺、電影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攝像管的靈敏度愈來愈高,電視燈的功率相應減小。特別是小型演播室與閉路電視的迅速發展,對電視燈提出瞭特殊要求,出現瞭桿控燈、電動燈等。

  組成 舞臺影視燈由光源、光學部件、機械部件和電氣部件組成。①光源。有白熾燈、鹵鎢燈和金屬鹵化物燈等多種。它們的發光體呈點狀、條狀或矩形等幾何形狀,色溫有3200K、5500K兩種,顯色指數在80以上。②光學部件。根據光源發光體的形狀和佈光、成像、效果等使用要求,由反射器、場鏡(聚光鏡)、物鏡等構成光學系統。③機械部件。有圍護及擋光、散熱、隔熱等作用,並可保證光學系統的穩定可靠和發揮各種功能,包括燈光光束角的放大和收小、對普通物鏡或可變焦物鏡的調焦、效果器的電動機機械傳動等等。④電氣部件。包括穩壓電源、光源附件(觸發器、鎮流器、變阻器等)、調光器和對效果器的傳動電機控制的無級變速電氣線路等等。

  特點 舞臺燈能夠幫助觀眾直接看到舞臺上的全部情景或部分場面,使舞臺上的佈景看上去逼真,更好地表現出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藝術水準,光線的明暗變化范圍大,照明的面積也大。影視燈使用在攝影棚、演播室或實地場面,“觀眾”是可移動並可作技術處理的攝影機或攝像機,近景多,照明燈光除有藝術作用外還有使攝像管或膠片正確曝光的作用,特別是為瞭色彩還原好,在燈光下(拍內景)要求光線的色溫為3200K ,顯色指數90以上,日光下(拍外景)為5500K和80以上。

  類型 舞臺影視燈可按其出射光束的特點分為聚光燈、散光燈和效果燈3類。

  聚光燈 得到局部投射光效果的燈具。光束角度可調,光線較集中,有光斑邊緣,設有濾色片架。根據光斑邊緣輪廓的清晰程度可分為以下 3種。①柔光聚光燈。光線的輪廓柔和,常用菲涅爾透鏡,因此又稱菲涅爾透鏡聚光燈。②平凸透鏡聚光燈。光線的輪廓較為清晰,強度也大,是舞臺上普遍使用的一種燈具。③成像聚光燈。采用成像的原理,使投射出的光束在舞臺上產生明暗分界顯著的光斑,用於追蹤表演者或投射照明局部范圍。

  散光燈 光束擴散角度大,光斑柔和均勻無邊緣痕跡的一類燈具。它隻使用一個反射器,並配有濾色片架。有格條燈、腳光燈、天幕散光燈、天片散光燈、四聯和六聯散光燈、外景散光燈等許多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