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路建設技術方案經濟效果的計算、分析、評價和選優。

  公路工程技術經濟評價工作的主要內容是:①收集有關基礎資料;②進行交通量預測;③估算工程造價,維修費、管理費和運輸成本;④進行財務分析和國民經濟分析,作出方案比較、評價和選優。

  基礎資料 包括:①國傢長遠規劃和有關方針、政策;②專案建議書和委託單位的設想說明;③國傢批準的國土開發規劃和有關關部門的發展規劃;④項目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質、經濟、社會等基礎資料;⑤現有地區公路交通量的調查資料,如交通量、客運量、貨運量、客運周轉量、貨運周轉量等;⑥工程技術標準、規范、技術經濟指標等。

  交通量預測 是公路工程技術經濟評價工作的基本環節。交通量的大小,決定著項目建設的必要程度、公路的技術等級和標準,以及公路建成後取得經濟效果的好壞。預測按交通量的構成分別進行:①正常交通量,對現有道路,可根據交通量的歷史記錄預測未來,掌握發展趨勢。在歷史資料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下,采用公路交通量與工農業總產值或其他指標的相關分析,預測未來的交通量。②轉移交通量,對某條公路進行瞭改善,則其他路線或其他運輸方式的交通量就可能轉移到這條路線上來。轉移交通量的大小與運輸節約時間和費用的多少有關,通常用“轉移曲線”估算轉移交通量。③新增交通量,包括本地區原有客、貨運交通量和公路建成後產生的新業務,如工農業經濟開發和新市鎮形成而增加的交通量,以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作為預測依據。

  估算工程造價和運輸成本 工程造價在全壽命費用中所占比重大,估算工作十分重要。要對本地區相同地形的公路造價進行研究,並考慮不同的材料來源,進行比較準確和可靠的估算。運輸成本則是計算國民經濟效益的主要依據之一,應以現有公路的運輸成本為基礎,根據公路的改善、時間的節省等因素加以調整。

  評價方法 與一般通用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相同。由於公路工程具有占地多和對沿線經濟發展影響大的特點,所以國民經濟評價和社會效益評價是評價的重點。評價中多采用內部收益率(當收過路費時計算)、社會收益率、凈現值(見建築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和費用收益比等指標。公路建設的費用包括建設投資、大修理費、養護管理費及占用土地的農業損失費;公路建設的收益包括養路費(或過路費)、行駛車輛的運輸成本的節約、運輸時間的節約以及交通事故減少的節約等收益。對難以計量的效益,以定性分析補充。

  中國公路工程技術經濟研究工作始於50年代。在實踐中廣泛應用數學方法進行經濟分析和評價,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並已開拓公路交通與國民經濟之間多層次、多因素的綜合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