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城鎮、鄉村和工礦基地之間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道路。

  發展簡史 1885年汽車發明後,人們開始按照汽車行駛的要求,逐步把一些舊的獸力車道路改建成為能行駛汽車的公路,一些舊的碎石和塊石路面也改造成瀝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20世紀20年代,由於汽車的普及,不少工業發達國傢公路建設迅速發展,被稱為汽車時代。到30年代,各工業發達國傢公路網已逐漸形成。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生產量和保有有量逐步增長,很多工業發達國傢開始對已有公路進行技術改造,以適應交通量和汽車載重、速度日益增長的要求,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比重越來越大。德國和美國還分別於1931年和1937年開始修建高速公路。50年代以來,一些工業發達國傢的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迅猛增多,世界各國為瞭實現公路建設現代化,開始大規模改造舊有公路,並修築高速公路。到80年代初期,全世界共有公路總長約2200萬公裡,其中美國最多,約為637萬公裡。

  中國於1906年首次修築廣西省鎮南關(今友誼關)至龍州公路。至1949年,全國(不包括臺灣省)共有公路約計13萬公裡,其中能常年通車的約8萬公裡。從50年代開始,中國大力發展公路建設,公路裡程穩步增長。很多土路都改建成能常年通車的碎石和礫石路面。60年代以來,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還修築瞭不少瀝青路面。70年代,有些省開始修築水泥混凝土路面。截至1984年底,中國(不包括臺灣省)擁有公路全長約92.6萬公裡,其中一、二級公路共長約1.7萬公裡,三級公路11.9萬公裡,具有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約計19萬公裡(見道路工程發展史)。

  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公路運輸具有機動靈活、直達門戶的特點,是整個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路在短途運輸中能作為集散支線以彌補鐵路、水運和空運的不足;在長途運輸中又起著幹線的作用,例如長達2000多公裡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公路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官,對縮小城鄉差別、促進邊遠地區文教衛生事業、解決居民就業、發展工農業生產和旅遊事業以及加強國防軍事戰備,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工業發達國傢公路客貨運量和客貨周轉量,在整個交通運輸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特征和分類 公路與城市道路的區別,在於它的路幅一般較窄、交叉口較少,兩旁房屋建築較少,主要行駛機動車,不設人行道、地下管線很少,利用邊溝排水。

  公路一般按照國傢的行政系統劃分、服務范圍、在整個公路網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在政治、經濟上所起的作用進行分類。例如:日本分為高速汽車國道、一般國道、都道、府縣道和市町村道四類;美國分為州際公路、州公路和地方公路三類,中國分為:

  全國性公路(國道) 從首都通往各省、市、自治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的幹線公路,縱貫南北和橫貫東西的省際或自治區之間的幹線公路以及通往各大型港口、鐵路樞紐、重要工礦基地和邊(海)防據點的幹線公路。

  區域性公路(省道) 省或自治區以內重要城市之間的聯絡路線以及某些大城市與其衛星城或工業區、風景區、港口、機場等的聯絡路線。

  地方性公路(縣、鄉道路) 縣際、縣與鄉、鎮之間的聯絡線以及農村道路。

  公路技術分級 一般按照公路所適應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務和性質,將公路分為若幹技術等級。中國交通部於1981年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對公路分為五個技術等級,各級公路的主要技術指標如表。

各級公路的主要技術指標

  高速公路 能適應年平均晝夜汽車交通量25000輛以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專供汽車分道高速、連續行駛,全部設置立體交叉和控制出入,並以長途運輸為主的公路。(見彩圖)

臺灣省中山高速公路

德國高速公路

  一級公路 能夠適應年平均晝夜汽車交通量5000~25000輛,連接重要政治、經濟中心,通往重要工礦區、可供汽車分道快速行駛、部分控制出入和部分設置立體交叉的公路。

  二級公路 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0~5000輛,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型工礦區以及運輸繁重的城郊公路。(見彩圖)

北京八達嶺過境二級公路

  三級公路 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0輛以下,溝通縣與縣或縣與城市的一般幹線公路。

  四級公路 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算成中型載重汽車的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00輛以下,溝通縣與鄉、鎮之間的支線公路。

  展望未來,隨著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的增長,公路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及一般公路的技術改造,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書目

 C.H.Oglesby,Hiɡhway Enɡineerinɡ,3rd ed.,JohnWiley &Sons,New York,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