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與健康問題最早於16世紀提出,20世紀50年代引起世界性的普遍關註。隨著對這一問題的逐漸認識,在限制煙草工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捲煙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捲煙的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研究簡史 煙葉傳到歐洲後,就有許多人認為它有損健康,但也有人認為有保健效用。兩種觀念逐漸引起爭論。一些國傢比較重視前一觀點曾斷續地實行過禁煙,但當時證據不足,未發生多大影響。隨著捲煙消費的逐漸擴展展,各界對吸煙與健康問題也逐漸漠視。1795年德國S.T.薩默林認為用煙鬥吸煙的人因下唇經常受到煙鬥及牙齒的壓力,易致唇癌。19世紀末,許多有經驗的外科醫生認為,用煙鬥還會導致舌癌。由於肺癌發生的頻率與煙葉銷售量同時增加,吸煙與肺癌的相關性引起人們的註意。1939年,F.H.米勒對86個肺癌患者和同年齡的86個健康人的吸煙歷史加以分析論證,說明瞭兩者的相關性。1950年R.多爾和A.B.希爾等人提出的討論吸煙與肺癌關系的5篇報告,也涉及到吸煙與消化和呼吸器官疾病的關系。1952年多爾和希爾將肺癌患者中吸煙與不吸煙兩類患者進行對比,認為吸煙與疾病有相關性,其中包括心肌梗塞和慢性肺梗阻。上述的研究方式和觀點都以肺癌及病案觀察為主。直到1954年,多爾和希爾、E.C.哈蒙德和D.霍恩發表的報告,以群體研究數據為依據,牽涉到其他病害,對吸煙的危害及導致死亡的風險才有較明確的分析。此後,關於吸煙和其他病害的相關性報告日漸增加,引起人們普遍關註。

  煙氣中有害成分 煙氣成分中有許多是特殊生物活性劑,即具有導致生物變異的物質。主要有害成分為一氧化碳、苯類、氰化氫、揮發性的及由煙堿轉化而成的亞硝胺化合物、煙堿、酚類、芳香胺類、稠環芳烴,釙及微量重金屬。因為主要致突變和致癌物質都存在於煙氣粒相部分內,所以焦油量的多少,可以大致顯示不同卷煙的危害程度。至於煙堿本身的致癌作用,目前尚無定論。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論及吸入煙氣能在人體內形成亞硝胺的可能性,以及在煙葉燃燒過程中能產生稠環胺類物質等特別值得重視,此項研究的發展可以增進對吸煙與健康問題的瞭解。

  吸煙對健康的影響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討論吸煙與健康問題,認為:①吸煙導致疾病。根據吸煙與不吸煙對比,證明吸煙可以導致6種疾病和早期死亡。這6 種疾病是肺癌、心臟局部缺血、肺源性心臟病、主動脈瘤、周圍血管病和慢性肺梗阻。②在其他多種死亡原因(如酗酒、肝病、服毒、自殺等)中,吸煙者與不吸煙者也有差別。③食道癌,唇、舌、口腔、咽喉癌,胃癌等20種疾病與吸煙相關。④吸煙可能對子宮內膜癌、帕金森氏病、潰瘍性結腸炎、妊娠期毒血癥、骨質疏松癥有保護作用。可能是由於吸煙能促使某種致病激素的減少。⑤許多疾病如傳染病、寄生蟲病等與吸煙無關。⑥吸煙對胎兒主要影響為體重減輕,因而死亡率高,亦可導致畸形。上述各種影響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因吸煙者的遺傳性狀、生活習慣、吸煙種類、吸用方式、時間長短以及環境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被動吸煙 煙氣除吸煙人吸入外,其餘部分散佈在附近環境中,被附近的非吸煙者吸入,即所謂被動吸煙。因此,許多場所禁止吸煙,避免環境污染。有關被動吸煙的報告,近年陸續增加。1986年世界知名專傢指出被動吸煙的危害是:①傢庭中有人吸煙,被動吸煙者較不吸煙傢庭中患肺癌率高30%。②吸煙的傢庭中,小孩患呼吸病如咳嗽、哮喘、肺炎、氣管炎頻率高。③父親吸煙,母親不吸煙,所產嬰兒體重較不吸煙傢庭為輕。

  非燃吸用煙 指鼻煙、嚼煙(見煙制品)。目前鼻孔內抹煙者甚少,多用於口腔內,如下頰內唇齒之間、舌下,或嚼用。1985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的專傢提出下列結論:①有證據說明口腔嚼含煙末(例如北美、西歐)可以導致癌癥。嚼煙致癌則證據有限。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同上述觀察的結論一致。②鼻孔抹煙致癌證據不足。③動物試驗尚無充分證據。

  吸煙與健康問題的爭論 由於很多致突變和致癌物質存在於煙氣中,人體吸入煙氣,視其量的多少,都程度不同地危害健康,這一觀點得到大多數專傢的公認。但也有些研究報告認為吸煙引起種種疾病之說既未經實驗證實,也不能完全排除,還需作深入的研究。其理由是絕大部分反對吸煙者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相關性”,而統計相關性不能成為因果關系。流行病學的調查隻重視吸煙與否,忽視人的遺傳和體質因素,所以統計數據往往不能解釋問題,甚至相互矛盾。至於調查統計中未加以考慮的誤診和大氣環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視因素。被動吸煙和吸煙母親對嬰兒的影響等也有兩種不同意見。一些專傢認為,一種病因和疾病之間成立因果關系,至少要有兩個條件,即兩者之間聯系的深度和揭示病因引起疾病的機理。但現在對吸煙引起疾病的機理還不清楚,也沒有人確切知道癌癥和心血管病等的真正病因。就動物試驗而言,還沒有一個實驗室能用煙氣引起動物發生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肺癌,即使所施加的量比人吸煙大若幹倍。因此,吸煙與健康問題尚有待於科學界共同努力和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些國傢對吸煙與健康問題的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主張限期禁煙。但是在當前經濟、政治、社會情況下,加以吸煙與健康的科學定論尚未能達到一致,絕對禁止吸煙似不可能,唯一變通途徑是減少吸煙危害。美國自1964年一度支持發展“少害”或“低風險”卷煙,從低焦油(15mg以下)及低煙堿(1.5mg以下)卷煙著手,並日益加強宣傳教育,警告或限制在公共場所吸煙。英國除政府機構外,並有獨立的吸煙與健康科學委員會,測定卷煙焦油素質及其生物反應的指數,除註意焦油、煙堿、一氧化碳外,開始對另外75種成分進行測定,包括丙烯醛、甲醛、氰化氫、氧化氮等。聯邦德國希望焦油和煙堿達到適當比例,建議10:1為宜,認為這樣的比例可有足夠的煙堿來滿足吸煙者的需要,避免因煙堿太低,促成多吸煙的“補償趨勢”而導致焦油的攝入量增加。中國卷煙目前焦油偏高,煙堿偏低;多數為烤煙型卷煙,少數為新發展的混合型卷煙。烤煙型含糖量高,煙氣為酸性,柔和易吸入。混合型為多種煙葉配合,煙氣為中性,性烈,吞入較少。為吸煙者健康考慮,今後宜發展低焦油、混合型卷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