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發展起來的多色鉛釉陶器。主要產地在中國洛陽和西安等地。釉為矽酸鉛玻璃,釉色以紅、綠、白3色為主,兼有藍、黃、褐、紫等色,在同一器物上交錯使用,稱之為三彩。

  西漢武帝時,中國已有瞭以銅、鐵著色的綠、黃褐、棕紅、醬色等鉛釉陶器。唐代還發現以鈷、錳等著色時得到藍、紫等不同色調。人們的審美觀念趨向於豐富多彩,因此集雕塑、陶瓷、色彩藝術於一身的唐三彩應運而生。這類產品不僅受到國內達官顯貴的喜愛,還銷往國外。現印尼、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埃及、蘇丹、日本、朝鮮等國傢都有中國唐三彩的遺存品。中國唐三彩的外傳,促進瞭一些國傢的彩陶生產。例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埃及的多彩陶器及波斯三彩等都受到中國唐三彩的影響。

  唐三彩的制作盛於唐開元時期,天寶之後逐漸衰落。但作為一種工藝技術並沒有失傳。以後的遼三彩、宋三彩均是受其影響而發展的,風格轉為清秀,品種、數量遠不及唐時之盛。到明、清兩代,三彩釉的使用轉移到瞭琉璃瓦脊上。

  近代仿制唐三彩是20世紀初開始的。1904年開始修築隴海鐵路,修至洛陽附近時,掘開瞭許多古墓,在唐墓中出土瞭大批三彩器物,人們便開始進行仿制。1954年擴大瞭仿唐三彩的生產,但仍未脫離作坊形式。1966年停止生產。1972年,洛陽恢復瞭唐三彩的生產和出口。中國仿唐三彩產地除洛陽、西安外,北京、山西也有少量生產。全國仿唐三彩的年總產量約 100萬件。洛陽市美術陶瓷廠的九都牌唐三彩獲1983年度國傢金質獎。

  唐三彩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雕塑和釉色兩個方面。唐三彩的造型以豐滿渾厚見長,同時也揉進瞭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練明快,寫實為主,重在攝神。如仕女,大多豐肌秀骨;武俑則肌肉發達,短頸粗腰;文俑刻畫得道貌岸然,表情肅謹。在動物中,以雄健的駿馬和穩沉的駱駝最出色,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骨肉亭勻。唐三彩的鉛釉釉色獨特。釉料中含大量氧化鉛作為熔劑,其高溫時粘度低,燒成時易流淌。工匠們吸收瞭染織等工藝的技術,創造瞭梅花點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紅、白、綠、藍等釉色交錯施點,經燒制後各色釉互相滲融,濃淡相間,淋漓斑駁。同時鉛釉使釉面光亮度增強,色彩更加晶瑩玉潤。

  唐代三彩以燒後呈白色或微紅色的粘土為主要原料,以陶范為模,采用印坯陶瓷器成型方法。第一次素燒溫度約1100℃,素胎上塗施以由石英、鉛丹為主要原料和以金屬氧化物為色基的釉料,再在約900℃的溫度中進行釉燒。

  仿唐三彩的生產多采用現代化陶瓷生產的設備和技術。如采用隔焰隧道窯、多孔窯燒制產品。已不再使用單一的粘土成型,而是用粘土、石英、長石等多種陶瓷器原料配合使用,使其胎質更為堅實。並且縮小瞭素燒與釉燒的溫度差別(分別為1100℃和1120℃),使胎釉間的結合更趨密實。

  現代唐三彩的品種不僅有復制品、仿制品,還有與現代雕塑、色彩藝術相結合的各類創新作品,並被運用到建築墻壁裝飾上,成為三彩藝術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