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樸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瞭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瞭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