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蘇省蘇州市為生產中心的傳統手工絲線刺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沿革 春秋時期,吳國(位於今江蘇、安徽、浙江,建都蘇州)在迎送使節的禮儀中就有人身著繡衣。1981年,在江蘇高郵的西漢廣陵王劉胥夫人(西元前135~前85)墓內出土一件刺繡棺槨罩,上面以辮子股針法繡有流雲、卷草花卉、鳥禽等圖案。三國時期,蘇州一帶“婦人為綺靡之飾”,“繡衣黼黻(花紋,白與黑稱黼,黑與青稱黻),轉相仿效效”。宋代,蘇繡在藝術上已趨成熟。在品種上,除刺繡經帙等日用品外,還出現瞭刺繡“普賢像”等欣賞品。1956年,在修葺宋代蘇州虎丘塔的過程中,發現4塊殘缺的刺繡經帙,上面運用鋪針、接針等針法繡制荷花、菱花圖案和“捨”字。1978年,在蘇州瑞光塔內也發現宋代刺繡經帙,上面運用纏針、接針等針法繡制花草圖案。南宋時蘇州城內出現繡線巷、滾繡巷、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是刺繡商號、作坊集中之處。明代,宮廷在蘇州設置織染局,下設繡作。在蘇州郊區木瀆、唯亭、陸墓、橫塘等地,民間刺繡也有很大發展,當時有“傢傢養蠶,戶戶刺繡”之說。明代蘇繡已形成精細、雅潔的地方風格。清代,蘇州商品刺繡發達,城內繡莊林立,最盛時期達150多傢,並成立瞭“雲華”、“錦文”等繡業公所(行會),一時被稱為繡市。20世紀初,蘇繡藝術傢沈壽在繼承傳統刺繡的基礎上,吸收瞭西洋繪畫、攝影等藝術講究光影的特長,創造瞭仿真繡,使人物繡像更加生動傳神。30年代初,江蘇省丹陽縣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楊守玉借鑒西洋繪畫的手法首創亂針繡,豐富瞭蘇繡的藝術表現力。

  20世紀50年代以來,蘇州市相繼成立瞭蘇州刺繡研究所、蘇州刺繡廠、吳縣刺繡總廠等,在繼承傳統蘇繡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使蘇繡得到更蓬勃的發展。蘇繡藝術傢金靜芬在提高蘇繡藝術,傳授技藝,培養藝徒等方面都作出瞭較大的貢獻。50年代以來,徐昭青等設計瞭70多件蘇繡精品,被選為國傢級禮品,並在100多個國傢和地區展出;顧文霞、李娥英等。100多名蘇繡藝術傢出國表演刺繡技藝。

  品種 蘇繡的欣賞品主要有屏風、掛屏、臺屏、冊頁等,它又分為閨閣繡和商品繡。閨閣繡在古代都為閨閣名媛繡制而自用,大多以畫傢的國畫為繡稿,運針以線條長短參差、調色和順的擻和針和套針為主,色彩和諧,作為書房、閨閣內的陳設品。商品繡的繡稿出於民間畫工之手,構圖勻稱而豐滿,繡工比較粗放,運用平套、搶針、打子等針法,裝飾性強,產品大多作為喜慶、壽辰的饋贈禮品。蘇繡的日用品有被面、靠墊、繡衣、鞋面、荷包、扇套、床掛件、枕套、臺毯、床罩等幾十種。

  按針法和技法分,蘇繡有平繡、亂針繡、打子繡、精微繡(規格較小、繡制精細的繡品)、雙面繡等。雙面繡是蘇繡的主要品種。它是在上下一次運針的過程中,產生正反兩面的圖案、針法和色彩完全相同的藝術效果,可供兩面觀賞,集中體現瞭蘇繡的高超技藝。其代表作品有“小貓”、“金魚”等,曾先後在波蘭第56屆波茲南(Poznań)國際博覽會(1984)、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ловдив)國際博覽會(1986)獲金獎。雙面繡“小貓”的毛絲和眼睛的用線,最細的為一根絲線的1/48股,並根據毛絲的生長規律、貓的動態和色彩要求,運用瞭多種針法。20世紀60年代來,又發展瞭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

  技藝特色 蘇繡在技藝上針法豐富,繡工精細,擘絲細如遊絲,構圖工整精美。蘇繡的針法約有9大類40多種,且各具特色。欣賞品的主要針法有散套針、亂針、施針、打子、戳紗等。日用品主要針法有平套針、齊針、搶針、刻鱗針等。但是,兩者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因為一幅繡品往往要運用多種針法才能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蘇繡的特點可概括為平、齊、細、密、勻、光、和、順8個字。平是繡面平服、熨貼;齊是輪廓邊緣和針腳整齊;細是針工精細;密是絲線排列既細又密;勻是粗細適宜,疏密相稱;光是光彩奪目;和是配色合度;順是絲理圓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