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煙葉切成不同粗細的煙絲、顆粒或碎片的煙製品。用於煙鬥、煙袋或手工自卷燃吸。國際上分鬥煙絲及自卷煙絲,中國分旱煙絲、水煙絲(習慣稱水煙)、鬥煙絲和莫合煙。

  旱煙絲 在煙草傳入中國以後就有製作。據方以智(1611~1671)的《物理小識》記載:“萬曆末有攜至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皆銜長管火點而吞吐之。以火酒炒之曰金絲煙。”按秦武域的《聞見瓣香錄》(成書約在17755~1795年)記載,有建煙、衡煙、蒲煙、蘭花煙、油絲煙、青煙。吸煙用煙具稱煙筒,又名煙袋。裝煙用物稱合包。書中對當時旱煙種類、社會風尚、吸煙用具都記載得很清楚。

  旱煙絲制作是以曬煙葉為原料,先按顏色選分,去梗後的葉片加水和植物油拌勻,煙梗碾成細粉同時拌入,用夾板及麻繩壓捆成墩,用木刨子推刨成極細的煙絲。加水及油時,另加紅土拌入葉片者其色紅;拌入薑黃粉者其色黃;拌入榆葉粉者其色青。選葉金黃而刨絲極細者稱皮絲煙。現制旱煙多用切絲機直接切絲。手工制絲需經木榨壓成煙塊,再切成條餅刨絲。旱煙有生切、熟切之分。上述制作為熟切;生切是在煙葉采收時經堆黃後切絲,然後曬幹。

  水煙 按黃宰鈞《金壺七墨》(1873)所載:“乾隆中蘭州別產煙種,范銅為管,貯水而吸之,謂之水煙。”水煙原料為黃花煙。因煙葉采收調制不同分為綠煙和黃煙兩種,因之制品有青煙絲和黃煙絲之分。青煙絲配方中綠煙葉79%,胡麻油5.5%,綠石末子15.5%(內含有槐米、紫花、冰堿、白礬);黃煙絲配方中黃煙葉60%,胡麻油15.5%,白鹽20%,薑黃3%,還有1.5%的當歸、石紅、冰堿、香藥等。制作時先將煙葉去梗,再加配料,進行打捆、刨絲,然後壓成塊形,風幹裝箱。水煙每塊重50g,規格為78×70×9mm,以兩塊為一包,襯以蠟紙。綠煙絲分甲、乙、丙三個等級;黃煙絲分甲、乙兩個等級。生產水煙主要有甘肅省蘭州及榆中兩個水煙廠。1989年甘肅蘭州水煙產量為750噸。

  由於水煙袋能起過濾煙氣作用,出現後在中國廣為流行。

  鬥煙絲 用烤煙及晾、曬煙為原料配制。葉片中加入很多香料(其香味濃淡隨各廠牌號而不同),然後切成較寬而松散的煙絲;或切成絲但連成片狀,不松散,用時再以手指搓開;或壓緊煙葉,縱橫切成粒狀。幹燥後,分50g、100g及250g用袋或盒包裝。

  細切自卷煙 其寬度為0.3~0.5mm,國際上又稱自卷煙絲,供消費者自己手卷,也可在煙鬥內燃吸。中國手卷煙多為旱煙,卷成喇叭形。雜拌煙是煙葉的小碎片經過幹燥再加香料,袋裝出售,又稱香雜拌。板煙是用去梗後葉片經加料加香,壓緊成大塊,再切成適當大小的餅塊,然後包裝出售,由消費者自己用小刀切成任意小塊,揉散後放進煙鬥中燃吸。

  莫合煙 以黃花煙煙秸(株莖)為主要原料。制作時將煙秸壓碎,去皮去髓,然後切成小粒片,經篩選成均勻粒片,將其炒至微黃色。分濃味和淡味兩種,濃味的摻入25%左右的煙葉細片,淡味的隻摻10%。炒後粒片拌入煮好的甘草薑黃液體,貯存1小時後即可包裝。用紙卷或煙鬥燃吸。莫合煙的產區和消費市場主要是新疆。新疆年產量約2000t,以霍城和吉木薩爾制造廠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