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島黎族人民創制的織錦。

  沿革 《後漢書·南寶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西元前140~前88)時,孫幸為朱崖(即珠崖,今廣東海口)太守,“調廣幅佈獻之”,黎錦已負盛名。南宋,江蘇松江(今上海)紡織傢黃道婆在崖州(今廣東海南)悉心向黎族人民學習黎錦的錯紗、配色、綜線、提花等紡織技術,於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7)返回松江,將技術傳播到江浙和中原。宋代以來,黎幕、黎單等黎黎錦已有很高的技藝水平。

  工藝 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東方、昌江地區黎族創造瞭紮染與織造相結合的織錦工藝。其經線多采用纈染法(即紮染),在一個紮線架上編好經線,然後用紗線在經線上紮結,染色後拆去紗線,即出現藍地白花的圖案,再織進彩色緯線。紡織、織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搖軋花機、腳踏紡紗機和織佈機等。

  品種和特色 黎錦的品種有婦女統裙、上衣、褲料、被單、頭巾、腰帶、掛包、披肩、鞋帽等。黎錦的圖案有馬、鹿、斑鳩、蛇、青蛙、孔雀、雞以及竹、稻、花卉、水、雲彩、星辰等100多種,大多由簡單的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青、紅、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