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化學預處理和機械磨解後處理的制漿方法。先用藥劑進行輕度預處理(浸漬或蒸煮),除去木片中部分半纖維素,木素較少溶出或基本未溶出,但軟化瞭胞間層。再經盤磨機進行後處理,磨解軟化後的木片(或草片),使纖維分離成紙漿,簡稱化機漿(CMP)。化學機械法制漿與機械法制漿不同之處為有化學軟化預處理階段,與化學法制漿不同之處為化學處理過程比較溫和,如浸漬或蒸煮時間短,溫度較低,藥品用量少等,但需經磨解方能成漿。

  化學機械法制漿可以較較好地利用闊葉木等作原料,且其制漿得率比化學法制漿高。為瞭節約與開拓原料資源,並適應紙板生產高速發展的需要,這種制漿方法在近30年來,發展較快。以木材為原料的化機漿對原料的得率為65~94%。其中得率在65~84%之間的,也常稱為半化學漿。

  沿革 1874年,德國化學傢A.密切利希建議先將木片用亞硫酸或亞硫酸氫鹽處理後磨解成漿。1921年美國林產實驗室工作人員發現在制漿用的亞硫酸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燒堿或碳酸鈉調節pH值有利於防止設備腐蝕,同時也發現,隻要紙漿的得率在60~70%時,用機械法分離纖維,即可制成紙漿。基於此,美國於1925年建立瞭第一個以中性亞硫酸鈉藥液(Na2SO3Na2CO3)進行蒸煮化學預處理,再磨解成漿的化學機械法紙漿廠。高爾達造紙公司則於1955年用燒堿(NaOH)溶液在常壓下預浸木片的化學預處理後,磨解成漿,稱為冷堿法制漿。其後又出現瞭許多不同類型的化學預處理和磨解方式組合而成的化學機械制漿方法。

  制漿工藝 化學預處理及機械磨漿是化學機械法制漿的兩個最基本的工藝過程。化學預處理有常壓預浸、加壓預浸、加溫加壓預蒸煮等多種方式,並可采用燒堿、亞硫酸鈉、碳酸鈉、亞硫酸銨和綠液等各種不同的化學藥劑。磨漿也可采用常壓或加壓磨,以及單段磨或雙段磨等不同方式。使用不同的化學預處理方法以及不同的磨漿方式,可以組成多種不同的工藝流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化學熱磨機械法流程(圖1),所制得的紙漿稱為化學熱磨機械漿(CTMP);中性亞硫酸鹽半化學法流程,所制得的紙漿稱為中性亞硫酸鹽半化學漿(NSSC);冷堿法流程,所制紙漿稱為冷堿法化機漿。化學機械法制漿最主要的設備是盤磨機(圖2)。纖維原料由喂料器輸入盤磨機的進料口,通過高速旋轉的齒盤,磨解成漿後,經離心力作用由漿料出口輸出。根據需要也可采用過氧化氫、連二亞硫酸鈉和次氯酸鹽等漂白劑對化機漿進行漂白。

  化機漿的性質和用途 化學機械法制漿的化學預處理比化學法制漿的蒸煮過程溫和得多,對原料的脫木素作用較小,對纖維素的破壞也少,僅分子量較低的半纖維素溶出較多,因此,所制得的化機漿一般含有較高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組分,較低的半纖維素組分。這種紙漿的物理強度介於化學漿與機械漿之間,能使成紙具有十分良好的挺度,其漂白、水化和濾水性能比較接近於機械漿。但不同品種的化機漿的得率差別較大,低的為65%,高的可達94%,因而其化學組分仍存在不小差異。一般得率較低的本色化機漿的物理強度較高,多用於生產包裝紙板及瓦楞原紙等;其漂白漿多用於生產中檔印刷紙類。得率較高而色澤較淺或經過適當漂白的化機漿則多用於生產新聞紙、中低檔印刷紙或配用於塗佈加工原紙。在各種化機漿中,以闊葉木中性亞硫酸鈉法半化學漿的產量最大,主要用於紙板生產。

  

參考書目

 天津輕工業學院等合編:《制漿造紙工藝學》,第一版,輕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