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毛、絲、麻、椰棕或化學纖維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地面覆蓋物。包括手工栽絨地毯、機制地毯和手工氈毯等。廣義上還包括鋪墊、座墊、壁掛、帳幕、鞍褥、門簾、臺毯等。

  沿革 遠古社會,人類在崖洞、草屋內用獸皮鋪地或掛於牆壁上,以防潮、禦寒,這是地毯的淵源。新石器時代,人們用獸毛撚紡成線,編織成粗厚的毛織品,用以鋪地。中國古代史籍《尚書·禹貢》等稱地毯為毛氈,又稱毛席、罽、織皮等,是平紋編織織的毛織品。青海省諾木洪出土的毛席殘片和新疆魚兒溝出土的氈墊等,大多采用平紋編織工藝,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新疆羅佈泊和民豐縣東漢墓中出土的地毯殘片,證明當時的地毯織造工藝已由單股經線栽絨結發展為雙股經線栽絨結,出土的地毯為典型的手工栽絨地毯。漢代以後,絲綢之路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中原地區漢族吸收西域月支(今新疆伊犁河上遊一帶)以及大夏(Bactria,中亞古國,今阿富汗北部)、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大秦(古羅馬帝國)等國先進的地毯織造技術,從而迅速提高瞭地毯的工藝水平。唐代中原地區的地毯生產有瞭發展。貞元年間(785~805),安徽宣城進貢宮廷的紅絲毯,栽絨厚,質松軟,比山西太原和四川成都產的地毯都好。日本奈良市正倉院至今還藏有唐朝宮廷贈送給日本朝廷的折枝花卉鳥禽圖案氈毯。元代由於蒙古族人民以遊牧生活為主,所以地毯生產比較發達。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中統三年,1262),蒙古朝廷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設置局院織毯。當時稱沒有圖案的地毯為氈,有圖案的地毯為毯、剪毛花毯。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朝在工部諸司局人匠總管府下設置大都(今北京)氈局、大都染局、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一帶)氈局、剪毛花毯蠟佈局等。在這些宮廷地毯作坊中,有一些中亞國傢的地毯工匠和中國工匠共同創造瞭剪毛花毯的栽絨新工藝,圖案結構嚴密,並對毛紗中的羊毛配方比例進行改進。據《大元氈毯工物記》記載,當時宮廷已有剪毛栽絨花毯、回回剪絨毯等約70個品種,其質量已同當今的手工栽絨地毯相似。明清兩代,除新疆、西藏生產地毯以外,甘肅、寧夏、內蒙等西北地區的地毯生產有瞭發展。這一地區的工匠們既繼承瞭新疆、西藏地毯的工藝技術,又吸取瞭中原地區織錦、刺繡、瓷彩繪、建築彩繪以及當地牧區少數民族金銀器皿、皮革制品等手工藝的藝術長處,特別是受到織錦和刺繡藝術的影響,創造出獨特的寓意吉祥的地毯圖案,一直流傳至今。20世紀以來,北京、天津地區出現瞭一些專門生產出口地毯的工廠,成為中國地毯的重點產區。北京和天津在繼承西北民間地毯的基礎上,創造瞭一種彈性好、光澤強、牢固結實的地毯品種,並繼承和改造瞭工整的傳統吉祥圖案,稱京式圖案;創造瞭風格活潑的工筆花卉圖案,稱彩花式圖案;吸收西方國傢寫實風格的簇花圖案,稱美術式圖案。70年代以後,上海、江蘇、山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地毯生產有瞭發展。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傳統地毯產區在保持本地區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學習北京、天津地毯的先進工藝技術,質量有瞭提高。80年代以來,中國的絲線栽絨地毯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並引進西方國傢的機制化纖地毯,在國內外市場上也形成瞭一定的規模。

  世界手工栽絨地毯的傳統產區集中在東亞、中亞以及歐洲和亞洲交界處的各個國傢。公元前4世紀古代埃及、巴比倫王國的雕刻上,已有反映平紋編織類的地毯。至今北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中仍保留有手工編織平紋類的地毯,上面大多為抽象幾何圖案。栽絨地毯現存最早的實物是蘇聯東亞阿爾泰山北麓出土的帕茲雷克 (Pazyryk)地毯殘片,制作年代約為公元前4世紀。15~16世紀,波斯地毯發展達到高峰。16~17世紀,土耳其地毯也興盛一時。1720年,英國首創佈魯塞爾地毯織機。19世紀英、美等國又制造瞭多種仿手工或提花地毯織機。20世紀40年代,美國發明瞭效率極高的排針簇絨地毯織機。60年代隨著石油、化學纖維工業的發展,化學纖維機制地毯蓬勃發展,成為普及的建築裝飾材料。80年代以來,機制地毯已占世界消費總量的99%,手工地毯僅占1%。

  原料 地毯的原料有棉紗、羊毛、蠶絲、麻、椰棕以及化學纖維等。手工栽絨地毯的經緯組織都是棉紗合股的棉線,隻有絲毯的經線才用絲線,而緯線有絲線,也有棉線,以栽絨結的密度而定。地毯的絨面原料不一,傳統的手工栽絨地毯多為羊毛線和蠶絲線,有些采用麻、椰棕等新原料,但尚在試驗階段。機制地毯的絨面原料多以尼龍、丙綸、滌綸等化學纖維為主。中國手工栽絨地毯的栽絨毛線是采用西北、華北地區的土種綿羊毛梳紡而成,其中以青海省青海湖附近的西寧毛為最佳。西寧毛彈性好,光澤強,具有優良的抗縮絨性、染色性和可紡性,是地毯栽絨最好的原料。

  中國手工栽絨地毯的毛線、絲線染色都沿用傳統的植物染料,由於各地染色工藝的差異,形成瞭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常用的植物染料有靛藍(各種深淺不一的藍色)、槐花(黃色)、蘇木(紫紅色)、橡樹果殼(駝色)、石榴皮(黑色)等。此外,用靛藍、槐花、蘇木3種染料可以套染成許多色彩。例如,槐花套染靛藍可得綠色,槐花套染蘇木可得鐵銹色等。舉世聞名的中國內蒙仿古地毯,用深淺不同的3種藍色染成,俗稱三藍地毯,具有典雅、古樸的藝術風格。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西北各省的仿古地毯仍然使用傳統的植物染色工藝,在色彩上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種類和工藝 地毯分類方法很多,按制造工藝分,有以下5類。①手工栽絨地毯:包括羊毛栽絨地毯、絲線栽絨地毯、黃麻栽絨地毯。采用栽絨編織工藝制成。栽絨編織工藝是在經緯交織的地毯底基上,用手工綰結工藝,即將毛線、絲線盤繞起來打成結,使之形成高出地毯底基的絨面。②手工編織平紋地毯:采用平紋編織工藝制成。平紋編織工藝是以經緯線交叉編織而成,如同織佈,是最古老的織造工藝。③手工簇絨地毯:又稱膠背地毯。采用簇絨編織工藝制成。簇絨編織工藝是在地毯底佈上用排針栽植毛線而形成圈絨或割絨。④手工氈毯:將羊毛在熱水中擠壓、碾軋和揉搓,使之發生縮絨粘合現象而成。⑤機制地毯:包括機織提花地毯、機制簇絨地毯、針刺地毯、針織地毯、粘膠地毯、黃麻機織地毯等。采用機械生產。此外,按生產方式分,有民間作坊地毯和工廠生產地毯。按用途分,有地毯、炕毯、壁毯、祈禱毯(伊斯蘭教徒祈禱用的)等。按原料分,有羊毛地毯、絲毯、黃麻地毯、化學纖維地毯。按地毯的市場和價格分,有保值精品地毯,如高密度栽絨的波斯絲毯和土耳其地毯;高檔地毯,如中國90道和巴基斯坦120道的栽絨毯;中檔地毯,如印度70道栽絨毯和英國、比利時的機織仿手工提花地毯;低檔地毯,指一般的機織滿鋪地毯。

  發展趨勢 自1960年以來,世界地毯生產有瞭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其發展趨勢大致是:①傳統的手工栽絨地毯和大工業生產的機制地毯相互發展,並行不悖。機制地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力求高效率、大批量地生產和銷售,成為普及的建築裝飾材料。手工地毯將註重保持傳統的手工技藝和富有濃厚民族藝術風格的圖案,發揚羊毛、蠶絲等天然原料和手工制作的優勢,趨向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成為高檔的室內裝飾工藝品。②地毯的使用性能日趨改善。在原來牢度、彈性等質量指標外,又對防蛀、抗靜電、防塵、消音、阻燃、抗污染、易清潔等性能進行研究,並已取得成效。對機制地毯中原料的發光以及吸附有害氣體等性能也開始研究並應用。③地毯工藝技術的改進。在材料上,各種機制地毯專用的化纖材料具備多種功能;在設備上,專用設備的生產效率和所生產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例如簇絨地毯織機的寬幅化及其產品的圖案多色化,印染地毯機械的連續化、自動化;檢測地毯牢度、彈性、抗靜電、阻燃、防蛀等性能的專用儀器和檢測方法日益完善,並已形成國際標準。④售後服務日趨完善,出現瞭清洗機制地毯、修補手工地毯的企業,以及有關地毯咨詢的商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