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篾絲、鉛絲、硬木等製成骨架,外糊以紙、紗、絹、羊皮等,內可燃燭,光映於外的工藝品。古稱篝燈。又稱燈籠。用作照明燈具或裝飾環境。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有的燈彩以玉石、琉璃、麥秸、陶土、果皮、蛋殼等製成。

  沿革 秦漢時,大多以銅鑄成羊、鳳、駱駝、龜、人物等形狀的燈。漢代,宮廷還有玉燈、陶燈,特別是以青玉、紫玉製成的蟠龍狀玉燈,鑲嵌寶石,光照盈室。正月十五夜晚觀賞燈彩,是中國的傳統習習俗。唐代,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至十七,於京都長安(今西安)安福門外作大型“燈山”,高約7m,共有各種燈彩5萬盞,並裝飾錦緞和金、銀、珠玉,微風吹至,鏘然成聲。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匠師們紮作“燈山”,上面有文殊、普賢神佛各騎跨獅子、白象等狀的燈彩,隨著神佛手指的頻頻擺動,各出水五道,如同瀑佈。可見當時的燈彩已構思微妙,制作精巧。乾道、淳熙年間(1165~1189),宮廷有琉璃“燈山”,高約1.7m,並在宮殿的窗戶、梁棟間的墻上作壁燈,燈上彩繪歷史故事、龍鳳噀水等內容。元代,宮廷在天壇祭祀時共置絳紗燈籠790盞。明代,宮廷於正月十五起在紫禁城午門外觀賞“燈山”為時 3天。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每逢正月十五前後,在北京東華門以東,商賈搭棚列市,以應時出售燈彩為主,稱為燈市,這就是沿稱至今的燈市大街和燈市口。清代,北京的燈市又擴展到前門外廊房頭條、東四、地安門、花市、新街口、琉璃廠等處。其中廊房頭條集中瞭“文盛齋”、“華美齋”等20多傢燈彩作坊,所以又稱燈籠大街。

  品類  中國燈彩主要產於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等地。品種很多,主要有紗燈、宮燈、羅帛燈、琉璃燈、紙燈、篾絲燈、羊皮燈、蛋殼燈、西瓜燈、柚皮燈等。

  紗燈 流傳最廣的燈彩。宋代,宮廷內有絳紗銷金燈籠,即在大紅紗燈上貼以金箔剪成的圖案或字樣,直徑達3m多,燈下垂飾珠絡、流蘇。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蘇州匠師趙萼以紙箋剪成花卉、鳥禽等圖案,傅以彩色,並熔蠟塗於紙上,然後夾在紗燈的兩層薄紗之間,稱為夾紗燈。明代,北京著名書畫傢米萬鐘以鉛絲紮作成人物、花草等形狀的骨架,外糊以紗絹,並在紗上彩繪,稱為“米傢燈”。清代,北京的大紅紗燈在紗上塗以魚膠,既透明,又不進風,俗稱“氣死風”。此外,北京在正月十五前後將水澆在紗燈上而結冰,稱為冰紗燈,簡稱冰燈。20世紀初,上海燈彩匠師何克明以鉛絲紮作成花卉、鳥禽等形狀的骨架,外面糊上各色紗絹、綢緞,並嵌以金銀線,聞名上海,人稱“燈彩何”。

  宮燈 原為宮廷所用,因而得名。它以紫檀、花梨、楠木等貴重木材制成正六角形骨架,然後鑲以玻璃,或裱糊紗絹,上飾彩繪,下飾流蘇。又稱六角宮燈。此外,還有立燈、桌燈等,燈下設木雕、雕漆、鑄銅或景泰藍等制成的燈座。

  羅帛燈 是在燈籠外裱糊剪成無數鏤空圖案的彩色羅帛,有的紅、白兩色相間,稱為萬眼羅。萬眼羅制作費工,需要一年之久。

  琉璃燈 有圓、方、長方等形。圓形稱為琉璃燈球,方形和長方形稱為琉璃燈屏。宋代安徽新安的琉璃燈的骨架也以琉璃制成,點燃後渾然一體,如同無骨,所以又稱無骨燈。料絲燈即琉璃絲燈,是在宮燈外框畫面的裡外依次排列白色琉璃絲,點燃後,層外琉璃絲映見裡層的五彩畫面。料絲燈始於雲南永昌(今保山附近),明代作為貢品。清代,山東淄博料絲燈聞名全國。

  紙燈 流行也很廣。多以篾絲為骨架,外裱糊以紙。有的在紙燈上粘貼彩色剪紙圖案。

  篾絲燈 以篾絲編織而成。清代雲南的篾絲燈密不通風,能在風雨中不滅。

  羊皮燈 在篾絲骨架外裱糊細嫩的羊皮,並在羊皮上雕鏤、五色妝染,如同皮影。在羊皮燈上塗蠟,放於水面,稱為河燈、水燈。

  蛋殼燈 見於明代北京。以幾百隻蛋殼雕鏤、粘貼而成,其中每隻蛋殼四周各鏤雕門、窗楹、椽、鬥拱等,彩繪鮮麗。

  西瓜燈和柚皮燈 以西瓜皮和柚皮制成。西瓜燈是挖去瓜瓤,在西瓜皮上鏤刻人物、花卉等圖案,點燃後碧綠澄澈,如同翡翠,又稱翡翠西瓜燈。柚皮燈產於廣東。在柚皮上雕鏤各式圖案,點燃後朱紅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