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冶金學傢。湖南省邵陽縣人。生於1913年11月20日,卒於1983年3月20日。1936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礦冶工程系。1937年入英國設菲爾德(Sheffield)大學冶金學院,194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院任研究員,後擔任研究部負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研究冷加工對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以及氫在鋼中的作用,證明鋼的“發裂”是由氫存在引起的,成為這一學科領域公認的學者之一,獲白朗敦獎章和獎金,設菲爾德大學為此授予他冶金學博士學位。

  李薰1950年回到中國,在沈陽創建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他一貫實事求是,熱心中國工業建設,工作嚴謹,對中國的新型金屬材料的開拓、中國鋼鐵工業、宇航工業及原子能工業的發展,都作出瞭貢獻;他重視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在中國金屬學、金屬物理和高溫物性測試等方面做瞭大量組織工作。他是1956、1962、1977年歷次全國科學規劃主持人之一。因對鋼中氫的研究,他在1956年曾獲國傢自然科學獎。他歷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及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兼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他是中國金屬學會創始人之一和歷屆副理事長,《金屬學報》創刊人和主編,他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的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為礦冶卷撰稿、審稿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