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下開採法採煤時,往往將開採水準沿走向劃分為若幹采區,作為礦井生產的基本單元。在采區範圍內開掘一系列巷道,建立完整的採掘、運輸、通風、供電和排水等生產系統,以保證正常生產。

  緩傾斜煤層和傾斜煤層采區上山準備方式 礦井開掘出水準大巷後,一般沿煤層走向,每隔800~2500m開掘上山(見礦山井巷),將煤層劃分采區,分區開採。典型的佈置方式有兩種:

  采區單層佈置 在開采薄及中厚煤層時,將每個煤層單獨開采,在煤層或底板巖石內佈置一個完整的生產系統。

  在采區內通常開掘兩條上山:①輸送機上山,用於運煤、行人、回風;②軌道上山,用於運料、下放矸石、進風。必要時另開一條運人和通風上山。從上山向兩側開掘區段平巷,在區段平巷末端開掘切割眼,形成回采工作面(見煤回采工藝)。采出的煤經區段運輸平巷及輸送機上山,運至采區煤倉裝車外運。新鮮空氣由運輸大巷經軌道上山和區段巷道進入工作面;回風由采區回風巷流出。

  采區聯合佈置 60年代以來,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為減少巷道工程量和實行集中生產,在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時,采用聯合佈置或分組聯合佈置方式,將幾個煤層劃為一組,在最下面的煤層或底板巖石中佈置共用的上山和平巷,一般開三條上山,各煤層和底板巷道用石門和溜煤眼相聯系,建立一個統一的生產系統。

  圖1中,采區開采m1m2兩個煤層,沿傾斜劃分為3個區段。階段運輸大巷1和回風大巷2共用的采區輸送機上山3和軌道上山4,它們都佈置在m2煤層中。各煤層區段平巷實行雙巷佈置。m1層的區段運輸平巷5,以溜煤眼6與采區輸送機上山連通;m1層的區段軌道平巷7,以區段石門8和軌道上山相接。m2層的區段運輸平巷9和m2層區段軌道平巷10,均直接與采區輸送機上山和軌道上山分別相連。

  m1層工作面采出的煤,經該層區段運輸平巷運到區段溜煤眼,再通過采區輸送機上山運至采區煤倉11;最後,在大巷車場12裝車外運。m2層的煤,經該層區段運輸平巷,直接運到采區輸送機上山。

  采區軌道上山兼作進風;輸送機上山兼作回風。新鮮風流經區段石門和m1層區段平巷進入m1層工作面;廢風經m1層軌道回風平巷和回風石門,流至階段回風大巷。m2層工作面的新鮮風流,從軌道上山經m2層區段平巷進入;廢風由軌道回風平巷,排至回風大巷。

  采區聯合佈置減少瞭大巷的數目和巷道工程量,充分發揮運輸設備的能力,節省設備和管線器材,提高生產能力。在中國煤礦中已廣泛采用。

  近水平煤層盤區巷道佈置 近水平煤層的采區通常稱盤區。盤區巷道佈置的方式是:將井田劃分為若幹雙翼佈置的盤區,盤區走向長度約1200~2000m,傾斜長度2000~3000m。例如某礦的可采煤層為m1m2,其傾角為4°~6°。在煤層內開掘運輸大巷,自運輸大巷開掘盤區回風上山和盤區材料上山;在盤區中央從運輸大巷開掘盤區石門,從盤區石門開掘溜煤眼和進風行人斜巷。從盤區回風上山開掘盤區回風巷道。在盤區內采用後退式長壁工作面,一般長100~150m。工作面采下的煤經溜煤眼,在盤區石門內裝車,經運輸大巷外運。

  這種準備方式簡化瞭運輸系統,提高瞭運輸能力,改善瞭上山運輸和巷道維護條件,有利於實行均衡生產;但石門開掘工程量大,費用高,工期長,一般在煤層多,儲量大的大型礦井中使用。

  傾斜長壁采煤法準備方式 在煤層或底板巖石中佈置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傾斜方向在沿煤層內佈置運輸斜巷和回風斜巷,至采區邊界後,掘開切割眼,形成回采工作面,沿煤層傾斜方向采用仰斜或俯斜方式采煤。

  房柱采煤法準備方式 美國開采近水平薄及中厚煤層時,采用房柱采煤法。在主平巷兩側成直角開掘3~4條平巷,分別用作運輸、行人、進風、回風。在平巷兩側垂直佈置煤房。

  急傾斜煤層采區巷道佈置 中國開采急傾斜煤層群的礦井,一般采用多水平、集中運輸大巷、采區石門開拓方式。采區石門的間距約400~600m,隨著生產集中化的要求,采區石門間距有加大的趨勢。采區石門貫穿煤層後,就可佈置采區巷道,有兩種佈置方式。

  單層佈置 煤層間距較大時,各煤層分別佈置采區巷道,形成各自獨立的運輸、通風系統。采區三條上山眼多佈置在煤層中,分別用作運煤、運料和行人、通風。采區煤倉穿過底板與采區石門連通,煤在石門中裝車外運。

  聯合佈置 煤層間距較小時,把幾層煤聯合起來佈置采區巷道。一般幾層煤共用一套上山眼和平巷。這些共用巷道佈置在煤組最下面的煤層中,用區段石門將上部煤層聯系起來,形成統一的采區生產系統(圖2)。

  選擇佈置原則 選擇單層佈置還是聯合佈置,主要取決於煤層間距,具體數值根據各礦區的地質和技術條件確定。中國淮南礦區區段石門長度在40m以內時,采用共用上山聯合佈置。間距更小的近距離煤層,可采用共用上山和共用平巷聯合佈置。

  

參考書目

 中國礦業學院等院校編:《采煤學》,第一版,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