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反復疊打鋼料的方法製成的一種鋼。古文獻中“百煉(練)”一詞始見於東漢末年。曹操建安年間(196~220)發出《內誡令》,命有司造“百煉利器”。孫權(182~252)有寶刀名“百煉”。《晉書》名之為“大夏龍雀”的“百煉鋼刀”,稱它是“名冠神都”、“威服九區”的利器。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說:“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裹其外”,可知百煉鋼是品質優良的鋼。

  1961年日本天理市櫟本町東大寺山古墓發現中國東漢鋼刀,上有錯金銘銘文24字:“中平□□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練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見圖)。中平是東漢靈帝年號(185~189)。日本奈良石上神宮藏有東晉太和元年(369)為倭王“造百練乯七支刀”。日本稻荷山古墓出土鐵劍有錯金字115個,也有“百煉”一詞,是公元471年或531年日本制品。類似的還有江蘇徐州出土“五十煉”鋼劍(公元77年造),出東臨沂蒼山出土“卅練”鋼刀(公元112年造)和傳世品“卅煉”金馬書刀。

中平百煉鋼刀銘文

  對出土文物的初步研究表明,百煉鋼是用炒鋼作為原料,加熱後反復折疊鍛打,或用數種成分不同的原料反復疊鍛得到的。鋼件組織致密,成分均勻,夾雜物細化。經金相組織研究,五十煉鋼劍的高、低碳層共50~60層(見冶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