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著名的綜合性技術著作。初刊於崇禎十年(1637)。全書共十八卷,系統記述瞭古代工、農、礦、冶、兵器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和經驗,並附有操作圖解123幅(陶涉園刊本增加到162幅)。著者宋應星(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萬曆年間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縣教諭時,完成《天工開物》一書。以後又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和安徽亳州知州等職。中國明末手工業已很發達。著者還參考瞭已有的技術文獻,如《考工記》、《梓人遺制》、《夢溪筆談》、《便民圖纂》以及《《耕織圖譜》、《遠西奇器圖說》等。他對全國各地以至朝鮮、南洋的生產方法,以及當時輸入不久的西洋文化都有所描述和比較。

  書中乃粒、乃服、粹精、冶鑄、舟車、錘鍛、佳兵等卷比較詳細地記述瞭有關機械技術的內容。在結構和傳動方面,介紹瞭筒車、踏車、牛車、拔車、桔槔、轆轤等。這些機械基本上是采用簡單的木制零件如齒輪、八字齒輪、鏈條、滑輪、杠桿等制成的傳動機構,利用人力、畜力或水力為原動力,使投入較小的力,獲得較大的功。在農業上,記述瞭水碓和水磨,是用水輪作原動輪,經過齒輪和軸的傳動,在另一端磨面或加工稻谷。在風力方面,書中提到的揚郡風車,也一直流傳到現在。又如壓甘蔗的壓榨機,結構原理和現代壓榨機基本一致。

  在冶鑄方面,書中重點介紹瞭鼎、鐘、釜(鍋)、像、炮、鏡、錢7種器物的鑄造方法,並介紹瞭造型材料、金屬材料的配制成分和熔煉爐制造方法。還特別介紹瞭用小爐子熔煉、鑄造大型鑄件的生產組織。《天工開物》記述的造型方法主要是泥型的(即古代的陶范)制作方法。如鑄件要求有花紋時,就在外型的內側雕刻花紋。失蠟鑄造法是用80%的牛油和20%的黃蠟作蠟模;無模鑄造法是在造外型時,使尺寸比內型稍大,中間的空隙即鑄件的本體。書中還記述瞭用實物作模樣,制造鑄型,如鑄錢。熔煉銅和鐵的爐子均用耐火泥制造,爐後聯接可以連續鼓風的活塞式木風箱。書中還記載瞭用多熔爐連續澆註鑄造大型鐘、鼎的方法。

  在鍛造和金屬熱處理方面,《天工開物》記述瞭大到重數千斤鐵錨和小到微細繡花針的制造工藝過程,以及拉絲模制造,並介紹瞭金屬材料的淬火和退火工藝方法。書中還介紹瞭制造鋸、刨、鎈、鑿等的用料以及淬火的辦法。此外還提到鍛接、焊接的工藝。

  《天工開物》的初刻本於1952年由浙江寧波李氏墨海樓捐獻給北京圖書館,1959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天工開物》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視,已先後譯成日、法、英3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