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氮原子滲入鋼鐵工件表層內的化學熱處理工藝。傳統的氣體滲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動的氨氣並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後,氨氣熱分解產生活性氮原子,不斷吸附到工件表面,並擴散滲入工件表層內,從而改變表層的化學成分和組織,獲得優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滲氮過程中同時滲入碳以促進氮的擴散,則稱為氮碳共滲。鋼鐵滲氮的研究始於20世紀初,20年代以後獲得工業應用。最初的氣體滲氮,僅限於含鉻、鋁的鋼,後來才擴大到其他鋼種。從70年代開始,滲氮從理論到工藝都得到迅速發展並日日趨完善,適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擴大,成為重要的化學熱處理工藝之一。

  滲入鋼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裡與鐵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鐵,一方面與鋼中的合金元素結合形成各種合金氮化物,特別是氮化鋁、氮化鉻。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熱穩定性和很高的彌散度,因而可使滲氮後的鋼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抗咬合性、抗大氣和過熱蒸汽腐蝕能力、抗回火軟化能力,並降低缺口敏感性。與滲碳工藝相比,滲氮溫度比較低,因而畸變小,但由於心部硬度較低,滲層也較淺,一般隻能滿足承受輕、中等載荷的耐磨、耐疲勞要求,或有一定耐熱、耐腐蝕要求的機器零件,以及各種切削刀具、冷作和熱作模具等。滲氮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是氣體滲氮和離子滲氮。

  氣體滲氮 一般以提高金屬的耐磨性為主要目的,因此需要獲得高的表面硬度。它適用於38CrMnAc等滲氮鋼。滲氮後工件表面硬度可達HV850~1200。滲氮溫度低,工件畸變小,可用於精度要求高、又有耐磨要求的零件,如鏜床鏜桿和主軸、磨床主軸、氣缸套筒等。但由於滲氮層較薄,不適於承受重載的耐磨零件。

  氣體參氮可采用一般滲氮法(即等溫滲氮)或多段(二段、三段)滲氮法。前者是在整個滲氮過程中滲氮溫度和氨氣分解率保持不變。溫度一般在480~520℃之間,氨氣分解率為15~30%,保溫時間近80小時。這種工藝適用於滲層淺、畸變要求嚴、硬度要求高的零件,但處理時間過長。多段滲氮是在整個滲氮過程中按不同階段分別采用不同溫度、不同氨分解率、不同時間進行滲氮和擴散。整個滲氮時間可以縮短到近50小時,能獲得較深的滲層,但這樣滲氮溫度較高,畸變較大。

  還有以抗蝕為目的的氣體滲氮,滲氮溫度在550~700℃之間,保溫0.5~3小時,氨分解率為35~70%,工件表層可獲得化學穩定性高的化合物層,防止工件受濕空氣、過熱蒸汽、氣體燃燒產物等的腐蝕。

  正常的氣體滲氮工件,表面呈銀灰色。有時,由於氧化也可能呈藍色或黃色,但一般不影響使用。

  離子滲氮 又稱輝光滲氮,是利用輝光放電原理進行的。把金屬工件作為陰極放入通有含氮介質的負壓容器中,通電後介質中的氮氫原子被電離,在陰陽極之間形成等離子區。在等離子區強電場作用下,氮和氫的正離子以高速向工件表面轟擊。離子的高動能轉變為熱能,加熱工件表面至所需溫度。由於離子的轟擊,工件表面產生原子濺射,因而得到凈化,同時由於吸附和擴散作用,氮遂滲入工件表面。

  與一般的氣體滲氮相比,離子滲氮的特點是:①可適當縮短滲氮周期;②滲氮層脆性小;③可節約能源和氨的消耗量;④對不需要滲氮的部分可屏蔽起來,實現局部滲氮;⑤離子轟擊有凈化表面作用,能去除工件表面鈍化膜,可使不銹鋼、耐熱鋼工件直接滲氮。⑥滲層厚度和組織可以控制。離子滲氮發展迅速,已用於機床絲桿、齒輪、模具等工件。

  氮碳共滲 又稱軟氮化或低溫碳氮共滲,即在鐵-氮共析轉變溫度以下,使工件表面在主要滲入氮的同時也滲入碳。碳滲入後形成的微細碳化物能促進氮的擴散,加快高氮化合物的形成。這些高氮化合物反過來又能提高碳的溶解度。碳氮原子相互促進便加快瞭滲入速度。此外,碳在氮化物中還能降低脆性。氮碳共滲後得到的化合物層韌性好,硬度高,耐磨,耐蝕,抗咬合。

  常用的氮碳共滲方法有液體法和氣體法。處理溫度530~570℃,保溫時間1~3小時。早期的液體鹽浴用氰鹽,以後又出現多種鹽浴配方。常用的有兩種:中性鹽通氨氣和以尿素加碳酸鹽為主的鹽,但這些反應產物仍有毒。氣體介質主要有:吸熱式或放熱式氣體(見可控氣氛)加氨氣;尿素熱分解氣;滴註含碳、氮的有機溶劑,如甲酰胺、三乙醇胺等。

  氮碳共滲不僅能提高工件的疲勞壽命、耐磨性、抗腐蝕和抗咬合能力,而且使用設備簡單,投資少,易操作,時間短和工件畸變小,有時還能給工件以美觀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