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綱龜鱉亞綱的1目。軀幹短闊,除棱皮龜外均包藏在背、腹甲的硬匣中。上下頜均無齒,被有角質鞘,形成喙。頭、尾和四肢都有鱗。較原始,與杯蜥目的闊齒蜥接近。現存2亞目。遍佈各大洋。肉、卵為人類大量食用,有絕滅危險。

  特徵與習性 本目動物基本保留原始體型。背腹甲間有甲橋在體側連接,甲由真皮骨化的膜成骨板與上面蓋著表皮角化的盾片構成。盾片與骨板逐年增長,盾片上有生長線,而盾頂區與其其鄰近的小片則常磨損脫落。背甲有上穹突,正中一行脊板(連脊椎骨)8枚,上蓋脊盾5枚,兩側各有一行肋板(連接肋骨)8對,上蓋肋盾通常4對,其外圍還有緣板11對和緣盾12對,鱉科無緣板或僅留痕跡。骨板、盾片的數目和大小不等,兩相粘合以加強龜殼的堅固性。腹甲平坦,包括骨板9枚(上、舌、下、劍腹板各1對,內腹板1枚),上覆盾片6對(喉、肱、胸、腹、股、肛盾各1對)(見圖)。

鱉甲無角盾而以皮膜的鱉裙代替。棱皮龜無整塊背甲,而有許多細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緊貼在表皮上,不與深層的骨板連接成大塊背甲,所以過去曾將其稱為元甲亞目,其他龜鱉則屬函甲亞目。胚胎發育早期,肋骨位於骨板內。由於背腹甲發育迅速,肋骨並合在背甲裡隨同發育。後因肢常發育較晚,成體的肋骨落在肢帶外面,後段還有腹膜肋。頭、頸、四肢都可縮入骨匣,免被掠食。四肢短粗,覆以角鱗,指、趾5枚,短小而有爪。海生種類四肢鰭狀如槳,指、趾較長,但爪數較少。尾短小。雄性尾較長,腹甲略為凹。交接器單枚。泄殖孔圓形或星裂。顱頂平滑無雕飾紋,腭緣平闊無齒,而覆以堅厚角鞘,前端狹窄成喙。喙尖有外鼻孔。頭側眼圓而微突,有眼瞼與瞬膜,鼓膜圓而平滑。頭頂後段覆以多角形細鱗;頭顱骨片連接牢固,無頂孔,顳部無窩,或有次生小窩孔;次生腭骨質完整;舌短闊柔軟,粘附口腔底,不能外伸。頸椎8枚,銜接靈活,無頸肋。以肺呼吸,心臟3窩,1心室2心房。膀胱單枚。水棲者泄殖腔兩側有肛門囊輔助呼吸。腋胯間有臭腺,在交配季節氣味大。繁殖季節為5~10月,此期雄性的顏色特別鮮明。交配後產卵1至數次。體內受精。雌龜用後肢掘土成穴,在穴中產卵,然後覆以沙土,靠自然氣溫孵化。卵的大小與數目因種而異(1~200枚不等)。卵有皮膜或鈣質外殼。孵化期隨氣溫而有異,越冷時間越長。成體有肉食性、素食性、雜食性。溫帶種類冬季蟄伏(冬眠),熱帶種類炎熱時期蟄伏(夏眠)。海產龜類能從數十裡外返回原地交配產卵。龜齡壽命可達150年以上。

  起源 本目動物的起源至今未明。最早的化石是南非二疊紀的古龜,已有骨質殼匣。三疊龜與原始龜也已成龜型。但3者各異決非一源。南非二疊紀的正南龜肋骨粗壯,顱骨不整,腭表有齒,一般推論與杯蜥目的闊齒蜥亞目的一支比較接近。在侏羅紀,中國四川省曾有兩棲龜和側頸龜兩亞目動物的分佈。

  分類 本目現生動物分為:①曲頸龜亞目(Cryoto-dira),轄4總科11科,即:海龜總科(Chelonioidea)1科;棱皮龜總科(Dermoochelyoidea)1科,鱉總科(Triony-choidea)2科,龜總科(Testudinoidea)5科,②側頸龜亞目(Pleurodira)轄2科。

  

參考書目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中國爬行動物系統》檢索,科學出版社,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