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的原理和實驗技術為基礎,研究化學體系的性質和行為,發現並建立化學體系的特殊規律的學科。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物理化學與物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在內容上存在著難以準確劃分的界限,從而不斷地產生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物理有機化學、生物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等。物理化學還與許多非化學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冶金學中的物理冶金實際上就是金屬物理化學。一般公認的物理化學的研究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① 化學體系的宏觀平衡性質 以熱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為理論基礎,研究宏觀化學體系(含有數量級為1023個分子的體系)在氣態、液態、固態、溶解態以及高分散狀態的平衡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規律性。在這一情況下,時間不是一個變量。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化學熱力學、溶液、膠體和表面化學。

  ② 化學體系的微觀結構和性質 以量子理論為理論基礎,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結構,物體的體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間結構、表面相的結構,以及結構與物性的規律性。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

  ③ 化學體系的動態性質 研究由於化學或物理因素的擾動而引起體系中發生的化學變化過程的速率和變化機理。在這一情況下,時間是重要的變量。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化學動力學、催化、光化學和電化學。

  一般認為,物理化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形成是從1877年德國化學傢W.奧斯特瓦爾德和荷蘭化學傢J.H.范托夫創刊德文的《物理化學雜志》開始的。從這一時期到20世紀初,物理化學以化學熱力學的蓬勃發展為其特征。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化學體系,特別是溶液體系的研究。J.W.吉佈斯對多相平衡體系的研究和范托夫對化學平衡的研究,S.A.阿倫尼烏斯提出電離學說,W.H.能斯脫發現熱定理都是對化學熱力學的重要貢獻。當1906年G.N.路易斯提出處理非理想體系的逸度和活度概念以及它們的測定方法之後,化學熱力學的全部基礎已經具備。M.von勞厄和 W.H.佈喇格對 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的創造性研究為經典的晶體學向近代結晶化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阿倫尼烏斯關於化學反應活化能的概念以及M.博登施坦和能斯脫關於鏈反應的概念對後來化學動力學的發展也都作出瞭重要貢獻。

  20~40年代是結構化學領先發展的時期,這時的物理化學研究已深入到微觀的原子和分子世界,改變瞭對分子內部結構的復雜性茫然無知的狀況。1926年,量子力學研究的興起,不但在物理學中掀起瞭高潮,對物理化學研究也給以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在1927年,W.H.海特勒和F.W.倫敦對氫分子問題的量子力學處理為1916年路易斯提出的共享電子對的共價鍵概念提供瞭理論基礎。1931年L.C.鮑林和J.C.斯萊特把這種外理方法推廣到其他雙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形成瞭化學鍵的價鍵方法。1932年,R.S.馬利肯和F.H.洪德在處理氫分子的問題時,根據不同的物理模型,采用不同的試探波函數,從而發展瞭分子軌道方法。價鍵法和分子軌道法已成為近代化學鍵理論的基礎。鮑林等提出的軌道雜化法以及氫鍵和電負性等概念對結構化學的發展也起瞭重要作用。與此同時,M.波拉尼和H.艾林根據倫敦的計算繪制瞭H+H2體系的反應勢能面,從而提出反應速率的過渡態理論。這個理論至少在原則上可以隻根據參加反應的分子結構數據計算反應速率。在這個時期,物理化學的其他分支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微觀的色彩,例如由C.N.欣謝爾伍德和H.H.謝苗諾夫兩個學派所發展的自由基鏈式反應動力學,P.德拜和E.休克爾的強電解質離子的互吸理論,以及電化學中電極過程研究的進展──氫超電壓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期間,物理化學以實驗研究手段和測量技術,特別是各種譜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由此而產生的豐碩成果為其特點。電子學、高真空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不但使物理化學的傳統實驗方法和測量技術的準確度、精密度和時間分辨率有很大提高,而且還出現瞭許多新的譜學技術。例如從40年代中開始陸續出現的電子自旋共振、核磁共振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紫外光電子能譜、穆斯堡爾譜學以及閃光光解、激波管和溫度躍升等弛豫方法的相繼問世,光譜學和其他譜學的時間分辨率和自控、記錄手段的不斷提高,使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超出瞭基態穩定分子而開始進入各種激發態的研究領域。這樣首先使光化學獲得瞭長足的進步,這是因為光譜的研究弄清楚瞭光化學初步過程的實質,其次是促進瞭對各種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因為這些快速靈敏的檢測手段能夠發現反應過程中出現的暫態中間產物,使反應機理不再隻是從反應速率方程憑猜測而得出的結論。這些檢測手段對化學動力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檢測手段也大大縮短瞭測定結構的時間,使結晶化學在測定復雜的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方面有瞭重大突破,青黴素、維生素B12、蛋白質、胰島素的結構測定和脫氧核糖核酸的螺旋體構型的測定都獲得成功。電子能譜的出現更使結構化學研究能夠從物體的體相轉到表面相,對於固體表面和催化劑而言,這是一個得力的新的研究方法。

  60年代,激光器的發明和不斷改進的激光技術、大容量高速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以及微弱信號檢測手段的發明孕育著物理化學中新的生長點的誕生。

  70年代以來,分子反應動力學、激光化學和表面結構化學代表著物理化學的前沿陣地。研究對象從一般鍵合分子擴展到準鍵合分子、范德瓦耳斯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學計量化合物。在實驗中不但能控制化學反應的溫度和壓力等條件,進而對反應物分子的內部量子態、能量和空間取向實行控制。依靠脈沖激光器,時間分辨率已達到10-15秒。

  在理論研究方面,快速大型電子計算機加速瞭量子化學在定量計算方面的發展。對於許多化學體系來說,薛定諤方程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解的瞭。福井謙一提出的前線軌道理論以及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的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的建立是量子化學的重要發展。

  物理化學還在不斷吸收物理和數學的研究成果,例如70年代初,I.普裡戈金等提出瞭耗散結構理論,使非平衡態理論研究獲得瞭可喜的進展,加深瞭人們對遠離平衡的體系穩定性的理解。

  中國物理化學的發展歷史,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30~40年代,盡管當時物質條件薄弱,但老一輩物理化學傢不僅在化學熱力學、電化學、膠體和表面化學、分子光譜學、X射線結晶學、量子化學等方面做出瞭相當的成績,而且培養瞭許多物理化學方面的人才。1949年以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各個高等學校設置物理化學教研室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還在中國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和各重點高等學校建立瞭物理化學研究室,在結構化學、量子化學、催化、電化學、分子反應動力學等方面取得瞭可喜的成績。

  

參考書目

 R.S.Berry,S.A.Rice,J.Ross,Physical Chemistry,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