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或酮的羰基通過形成腙或縮氨脲後在鹼性條件下高溫分解為亞甲基的反應。1911年俄國H.M.基希納(又譯基日涅爾)發現腙和氫氧化鉀在鉑催化下共熱,可得相應的烴。1912年德國J.L.沃爾夫發現腙或縮氨脲在乙醇中與鈉在封管中加熱至180℃,可得相應的烴。上述二法產率低,許多化學傢提出瞭改進方法,其中以中國化學傢黃鳴龍於1946年提出的方法最有效。該法是把醛或酮、85%水合肼和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在常壓下,在二甘醇(或三甘醇)中加熱回流便成腙,拆除回流裝置,蒸蒸去水分和過量水合肼,溫度上升至約200℃時繼續回流數小時,可使轉化完全,一般產率很高。例如4-(對苯氧苯基)-4-丁酮酸和一些類似物的還原,產率都在90%以上:

這個方法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稱為黃鳴龍改良法或沃爾夫-基希納-黃鳴龍還原法。

  本反應的機理是腙在強堿作用下發生雙鍵移位,二亞胺分解為穩定性很高的氮氣和負碳離子,後者從溶劑奪取質子而形成產物烴:

  1962年D.J.克拉姆發現腙在二甲亞砜中與叔丁醇鉀作用,在室溫便分解為烴,使本反應應用范圍更為擴大。近年來中國使用相轉移催化劑探討本反應,也取得良好結果。

  本法適於還原分子量較大(如甾族化合物)的和對酸敏感(如含吡喃或呋喃環)的羰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