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γ射線或高能(低於10兆電子伏)電子束輻照食品以達到抑制生長(如蘑菇)、防止發芽(如馬鈴薯、洋蔥)、殺蟲(如糧食、乾果)、殺菌(如肉類等),便於長期保藏的目的。(見彩圖)

馬鈴薯的輻照保鮮——抑制發芽。左為對照物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供稿

  食品輻照保藏起始於1943年,到1983年已有60多個國傢對200多種食品進行瞭廣泛的輻照研究。1980年10月,國際性的輻照食品衛生安全性聯合專傢委員會根據長期對輻照食品的毒理學、營養學和微生物學研究,以及輻射化學分析結果得出結論:“任何食品經輻照保藏,其平均吸收劑量低於1兆拉德(104戈瑞)時,不會產生毒害,因此對上述劑量下處理的食品可不再要求做毒理學試驗”。1983年7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法典委員會推薦瞭上述建議。該建議大大促進瞭食品輻照的實際應用。但各國政府仍采取具體食品審批的方法,近年來批準的品種和速度都增長較快。截至1985年8月止,有31個國傢總共批準瞭76種輻照食品可供人類食用,其中無條件批準52種,占68.4%。

  控制輻照食品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食品的吸收劑量。所用劑量既要滅菌殺蟲又要減少食品本身產生的化學變化,保持原有的質量。部分食品輻照適用的劑量范圍見表。

一些可應用或已應用的食品輻射加工的劑量范圍

  雖然許多國傢都陸續批準瞭數十種輻照食品可以商品化,但仍遇到瞭困難,這主要是消費者對輻照食品的恐懼心理。為瞭推動輻照食品的商品化,必須保證輻照食品的質量以取得信譽,並向消費者做好宣傳工作。

  

參考書目

 P.S.伊萊亞斯和A.J.科恩主編,陳祖蔭譯:《主要食品成分的輻射化學》,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2。(P.S.Elias and A.J.Cohen,ed.,Radiation Chemistry ofMajor Food Components,Elsevier,Amsterdam,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