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下水運動規律的學科。水文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它不僅用來定性分析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等水文地質條件,而且又可定量評價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質,並為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利用與優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發展簡史 雖然人類對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但對地下水運動規律的科學認識是較晚的。1839年G.哈根和1846年J.L.M.泊肅葉分別觀測到毛管中水流的層流流速與水力坡度成線性性關系。1856年法國水力工程師H.P.G.達西通過砂的滲透試驗獲得滲透流速與水力坡度之間的線性關系,提出線性滲透定律,即達西定律,標志地下水動力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1863年J.裘佈依對水力坡度很小的潛水緩變流作出假設,把達西定律用於實際。20世紀初法國J.V.博西內斯克和E.馬耶通過城市水源地泉水動態觀測,建立瞭地下水非穩定流的概念,並作出數學描述。1935年美國C.V.泰斯總結瞭L.K.文策爾等人的實踐經驗和認識,考慮承壓含水層的彈性可壓縮,利用熱傳導方程的相似性導出瞭著名的非穩定井流公式。1931年L.A.理查茲將線性滲透定律推廣到包氣帶,獲得類似的表達式。1937年美國M.馬斯克特的《均勻流體通過多孔介質的流動》一書,對地下水的運動作瞭系統的論述。20世紀40~80年代,生產的需求推動理論進一步發展。1940年M.K.哈伯特提出瞭流動勢的概念。流網得以廣泛用於分析水文地質條件。疊加原理與映射法的引入,為多井系統及有界含水層中的井流計算提供有力工具。1946~1955年間C.E.雅可佈與M.S.漢圖什導出越流條件下井流計算公式。此後還發展成三大越流系統。繼N.S.博爾頓1954年發現潛水含水層延遲給水現象後,完善瞭流向潛水井的非穩定流的計算。1956年C.S.斯利希特觀測到水質運移的彌散現象,此後,對於地下水中溶質和溫度的運移的研究,有瞭長足的進步。70年代,地下水管理問題提到瞭日程,有限差法、有限元法和邊界元法日益廣泛地應用於水文地質計算中。

  研究內容 地下水動力學的研究內容可歸納為:①研究水在孔隙、裂隙和巖溶含水層中的運動機制,掌握其規律性,求得地下水向各類集水建築物運動的計算方法,為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防治提供定量的數據。②研究污染物和熱量在地下水中運移的機制和計算方法。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和熱量一方面被水挾帶而運移,另一方面在本身的梯度作用下,發生擴散或傳導,並且由於微觀的速度不均勻而發生水動力彌散,一般滿足對流-彌散方程。某些污染物在運移過程中還發生化學反應。污染物和熱量運移的計算可為污染預測、環境評價、核廢料貯存、含水層貯能等提供科學依據。③研究水分和污染物在包氣帶中的運動。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要通過包氣帶。污水、固體廢料堆、化肥、農藥對地下水的污染往往也要通過包氣帶。因此,這一研究有較大的實際意義。④把研究區地下水作為地下水系統來識別和預報。利用模擬模型可預測出地下水系統未來的水力或水質狀態。⑤地下水的合理開發與優化管理。地下水的開發,既要考慮技術上的合理性,又要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效益。可通過優化方法,為決策提供依據。

  研究手段和方法 主要有3個方面:①物理模擬,利用同調的物理模型,如滲流槽(砂槽)、窄縫槽、電解液、網絡模型等模擬地下水的運動,研究地下水的運動機制或水文地質原型的各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②數學模擬,對於確立性問題,采用解析法、數值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單元法、邊界元法),在一定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下求解地下水運動的數學物理方程。對於隨機性問題,采用隨機微分方程或統計方程來研究地下水運動,以獲得一定保證率下的地下水的預報值。③數學規劃法。在地下水模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它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技術等因素求解最優決策。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地下水動力學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水文地質條件基礎之上,所以它與地質學的有關學科有密切聯系。地下水是水圈的組成部分,又參與整個水文循環。水文因素在地下水運動中起積極主導作用,故離不開氣候學、水文學的有關知識。研究地下水運動需要應用水力學、流體力學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數學是量化和優化的手段。水量與水質的定量評價還涉及物理、化學領域中許多知識。

  地下水動力學對於裂隙水、巖溶水的研究較晚。污染物和溫度在地下水中運移的機制和計算方法的研究,已引起廣泛的重視,將成為地下水動力學的新的課題。非飽和帶(包氣帶)土壤水運動規律、粘性土的結合水運動規律,可望在研究過程中得到新的發展。

  

參考書目

J.貝爾著,許涓銘等譯:《地下水水力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85。(J.Bear,Hydraulics of Groundwater,McGraw-Hill Book Co.,New York,1979.)

 D.K.Todd,Groundwater Hydrology,John Wiley &Sons,Pub.,New York,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