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望遠鏡發明以前直接用肉眼觀察日面上的黑子現象。在一般情況下,由於太陽光十分刺眼,看到這種現象的機會不多。但在日出或日落時,或在大霧籠罩或風沙彌漫的天氣,日光減弱,就有可能看到日面上的大黑子。

  在古代歐洲,亞裡斯多德認為天體是永恆不變的和完美無缺的。這種觀念後來為基督教神學所利用,成為中世紀禁錮科學思想的精神枷鎖。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人們用肉眼看到太陽黑子,竟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因此,歐洲在望遠鏡發明以前的漫長歷史中,關關於太陽黑子的觀測記錄寥寥無幾,而且記載十分簡單。據一些研究者考證,歐洲古代太陽黑子觀測記錄總共隻有八條。

  中國古代對太陽黑子的觀測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哲學著作《周易》中有“日中見鬥”,“日中見沬”的記載,說的可能就是太陽黑子。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上方,畫著一輪紅日,中間蹲著一隻烏鴉。據考證,這就是中國古代神話所說的“日中烏”。這應該認為是對太陽黑子現象的藝術描述。在中國的史書中,觀測到太陽黑子通常都記為“日中有黑子”、“日中有黑氣”等等。例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據考證,“乙未”應為“己未”)。這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中國史書中的第一條黑子記錄。史書中的太陽黑子記錄,在宋代鄭樵編纂的《通志》和清代編輯的《古今圖書集成》中都有系統的整理和歸納。在近代,國內外一些研究者對太陽黑子的記載也進行瞭系統的統計和考證,其中以中國的朱文鑫和日本的神田茂所整理的黑子表為最完善。在中國的地方志、筆記、雜著和其他書籍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太陽黑子記錄。目前正由有關研究單位組織普查和整理。

  古代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它是歷史上關於太陽活動狀況的僅有的直接觀測資料。利用這些資料來探討歷史上太陽活動的特性和規律,將有助於人們對太陽活動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利用古代黑子記錄還可以從事日地關系的研究。中國著名科學傢竺可楨,曾利用大量的歷史資料研究中國歷史上氣候變化和太陽活動的關系。他發現,凡是中國古代黑子記錄多的世紀,也就是中國境內奇寒冬天次數多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