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和1939年,H.赫爾曼和R.P.費因曼分別指出,在玻恩-奧本海默近似下,分子中作用在某個原子核上的力等於分子的電子能量E(r)對這個核座標的梯度的負值,這個結論後來稱為赫爾曼- 費因曼定理。按照這個定理,隻要計算出E(r),通過求其梯度就可以得到作用在各個原子核上的力,而不必採用求平均均值的辦法。

  這條定理可以幫助人們瞭解電子在化學成鍵中的作用。對雙原子分子,應用赫爾曼-費因曼定理,可以導出作用於原子核上的力與電子密度分佈間的關系,進而可以把空間分為兩個區域:成鍵區和反鍵區(見圖)。

在成鍵區出現的電子,起著把兩個原子核拉向一起的成鍵作用;而在反鍵區出現的電子,起著把兩個核分開的作用。這給出瞭一種清晰的圖象,指示出電子在化學成鍵中的作用,是 量子化學研究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