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發生日全食時觀測日冕的光學儀器,為法國李奧在1931年所發明。圖示日冕儀的光學結構:在物鏡O1的焦點處,設置投影直徑等於太陽光球像那樣大小的水冷卻的擋盤D,將來自光球部分的太陽光反射出鏡筒。週邊光線經過照相透鏡C,聚焦在照相底片P上,得出日冕像。日冕光十分微弱,不採取特殊措施,日冕就會淹沒在儀器內外的散射光中。消除散射光遂成為日冕儀設計和製造的關鍵問題。日冕儀大多採用折射系統。物物鏡O1采用單塊薄透鏡,目的是將透鏡材料及玻璃到空氣界面數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利於減少材料內部和界面反射引起的散射光。單透鏡會不可避免地帶來色差,所以在照相透鏡 C後應安置窄帶濾光片F。場鏡O2將光闌S1成像在光闌S2處,S2口徑略小於S1的像,以擋去S1邊緣的衍射和雜散光。在光軸上安置的小擋塊S3遮住透鏡 O1兩表面間反射形成的“鬼像”。所有透鏡均采用氣泡和內部缺陷極少的玻璃,並仔細地加工鏡面,使表面有盡可能高的光潔度。鏡筒內部飾以無光澤的黑色塗層。在地面上,地球大氣散射光會亮於日冕。因此,日冕儀應當安置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天文臺。那裡空氣稀薄,大氣散射顯著地小於地面。如果在焦平面處安置濾光器、太陽攝譜儀或太陽光電磁像儀等附屬儀器,便可進行日冕光譜和磁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