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成作用的地表坳陷構造,以高角度斷層為界呈長條狀的地殼下陷區。它是數百至上千公裡長的大型構造單元。英國人C.W.葛列格裏1894年首先用裂谷這一術語來描述東非肯雅陸殼下沉的構造火山坳陷。板塊構造學認為,裂谷是板塊構造運動過程中,大陸崩裂至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的構造類型(見威爾遜旋回),也是巖石圈板塊生長邊界的構造類型,不僅發育在陸殼區內,也發育在洋中脊上。

  現今規模最大的裂谷發育在各大洋盆的洋中脊上。由於洋中脊區噴出的巖巖漿物數量與中脊的擴張速率大致持平,所以洋中脊的裂谷形態保持良好,特征明顯。一般谷寬25~30公裡,高出最深洋底2~3公裡,與附近洋底高差為0.5~1.5公裡。全球洋中脊裂谷總長在6萬餘公裡。洋中脊裂谷帶雖經常被轉換斷層截斷錯開,但仍明顯地連貫分佈。

  大陸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裂谷和被動裂谷兩類(圖1)。主動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熱對流的長期作用,使大陸巖石圈減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後出現拗陷而成裂谷,如東非裂谷、紅海亞丁灣(圖2)。被動裂谷則是由於地殼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巖石圈減薄、破裂而導致裂谷的形成。

  裂谷在板塊構造學中是大陸崩裂、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是洋盆的雛形,但並非都會演化發展成為大洋。當裂谷中止伸展開裂,停止發育,則裂谷坳陷就可被各類巖石所充填而失去構造形態特征。當裂谷在三聯點上與活動帶相接,則裂谷內的大量堿性火山巖系常與活動帶內火山巖系呈過渡分佈,在裂谷內形成巨厚的火山沉積巖石建造,若就此停止發育,則成為裂谷的夭折支,稱為坳拉谷。如東歐地臺中、晚古生代的大頓巴斯區,中國華北克拉通中、晚元古宙的燕遼區和中條區的坳拉谷構造系。

  地裂運動是用來描述東非的大陸崩裂的一個構造術語,是指垂直運動導致裂谷成因概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