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崖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準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為典型(見圖),故名。

中國廣東丹霞山人面石一帶的丹霞地貌

  發育過程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鬥。

  主要地貌形態 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繡錦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分佈和意義 中國廣東丹霞山、金雞嶺、南雄的蒼石寨、平遠的南臺石和五指石,江西鷹溪、弋陽、上饒、瑞金、寧都,福建武夷山、連城、泰寧、永安,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灌縣的青城山,陜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承德等地,都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區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早已成為著名風景區(見彩圖)。而且,沿垂直節理崩塌的陡崖使巨厚的紅色砂、礫巖層暴露無遺,對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丹霞山丹霞地貌(中國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