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原來的巖石變為花崗巖巖石的作用。一般發生在大規模的造山帶,並與中、高級區域變質作用伴生;小規模花崗巖化作用,發生在巖漿侵入體的接觸帶,通過混合交代作用或長石化作用,使圍巖轉變為花崗質巖石。花崗巖化作用最重要的機制是交代作用。對這種交代作用有兩種觀點──幹派和濕派。濕派認為這種交代作用有溶液參加,借助於溶液進行物質的交換,使物質帶入和帶出。而幹派認為巖石的物質成分通過晶體結構,可使其離子和原子擴散,而不需借助於溶液,即由固體擴散導致交代作用。雖然許多實驗肯肯定瞭固體擴散作用的存在,但就其規模、速度和擴散距離而言,對形成巨大的花崗巖基是不夠的。因此大多數人支持濕派觀點。按濕派觀點,花崗巖化作用的過程為:①由於上地幔的去氣、去堿、去矽作用,以及溫度、壓力顯著升高的下部地殼中水、鉀、鈉、矽等的活化轉移,形成“巖汁”(ichor)。②“巖汁”,借助裂隙和孔隙,向上和向周圍擴散。③進行交代結晶作用,使原有巖石中花崗巖質成分不斷增加,總成分逐步接近花崗巖。

  花崗巖化作用常常是不均勻的,沿著某些層的變化可能比較容易,在另一些層則變化甚少。因此形成條帶狀、網脈和斑雜狀等構造;結構上常具變斑狀、穿孔狀、蠕蟲狀、港灣狀和殘留狀等交代結構。礦物成分上可以有變質礦物的殘留,如堇青石、夕線石、藍晶石、石榴子石及磨圓的沉積鋯石等,鉀長石的結構態較低,斜長石不具有卡-鈉復合律雙晶。礦物中包裹體以氣、液相為特征,不含巖漿包裹體。因此,花崗巖化作用的不均一性,形成瞭各種混合巖。花崗巖化作用的程度隨花崗質組分的增多而增強,最後生成混合花崗巖。如果在形成混合巖的過程中受壓縮而將其中的花崗質熔體擠出,可形成獨立的花崗質巖體。所以,在深成條件下,變質作用、花崗巖化作用和巖漿作用可緊密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