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規模巨大、近南北向延伸的構造體系。廣義上是一種巨大的近似反 S型構造。又稱之字型構造。它是由一套一套強烈擠壓的褶皺帶和壓扭斷裂帶組成的,是地殼廣大地區發生水準扭動的產物。

  歹字型構造一般由北而南分3段:其最北的一段(頭部)呈北西西到北西向顯著彎曲的弧形或鉤狀;中段大致呈南北向平行排列,但也有走向西北-東南的,還有一部分略微彎曲向西凸出的。它的最南部分(尾部)呈北西到北西西以至東西向,其彎曲的方向與頭部相反。歹字型構造造又不同於普通的反S型構造:①歹字型構造頭部一般都顯示強烈的旋扭現象,組成頭部的弧形褶皺帶往往曲度極大,尾部則舒緩得多。而且頭部的外圍褶皺帶可能是散漫而不連續的,可出現幾個不相連接的曲度不等的半環狀旋卷構造;②中部與南北褶皺帶大致復合;③尾部往往由若幹大致向東西伸展的弧形褶皺帶構成。

  典型的歹字型構造,出現於中國西部及東南亞面臨印度洋地帶。它穿越青海、西藏毗連地區和雲南西部,入緬甸境內直到蘇門答臘、爪哇群島,習慣上稱為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在中國簡稱為青藏歹字型構造。它除具有上述特點外,其中部還可分為兩支褶皺,而中間所夾的地塊中褶皺甚為微弱。青藏歹字型構造的西北,是環繞著帕米爾高原到喜馬拉雅山區的許多褶皺和斷裂所組成的帕米爾-喜馬拉雅歹字型構造。它的西面大致同一緯度線上,在土耳其東部和伊朗西南部還有一個東托羅斯-紮格羅斯歹字型構造。在北美洲從阿拉斯加到科迪勒拉山系存在著一個巨型歹字型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