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佈、演變的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準運動,稱為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見圖)。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粘性的矽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矽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準漂移移。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示意圖

  1620年英國人F.培根提出瞭西半球曾經與歐洲和非洲連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國R.P.F.普拉賽認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與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開的。到19世紀末,奧地利地質學傢E.修斯註意到南半球各大陸上的巖層非常一致,因而將它們擬合成一個單一大陸,稱之為岡瓦納古陸。1912年A.L.魏格納正式提出瞭大陸漂移學說,並在1915年發表的《海陸的起源》一書中作瞭論證。由於不能更好地解釋漂移的機制問題,當時曾受到地球物理學傢的反對。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瞭新生,並為板塊構造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泛大陸存在及大陸破裂、漂移的證據主要有:①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相互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②大西洋兩岸的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例如北美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相對應,都屬早古生代造山帶;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構造方向、巖石層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③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又如主要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佈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諸大陸的石炭-二疊系中。而這些大陸所在的氣候帶卻不相同。④石炭紀-二疊紀時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亞都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這些地區除南美洲和南極洲外,目前都處於熱帶或溫帶地區。與此同時,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廣大地區並未找到確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遺跡,相反卻見到許多暖熱氣候的生物化石。這表明上列出現古冰川的諸大陸在當時曾相連接,為一個統一的大陸。⑤現代科學的發展為大陸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證據:精確的大地測量的數據證實大陸仍在緩慢地持續水平運動;古地磁的資料表明許多大陸塊現在所處的位置並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經過瞭或長或短的運移。

  大陸漂移思想是一種活動論,它的提出是對固定論的挑戰,並為板塊構造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瞭基礎,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大陸漂移的機制問題至今依然沒有解決。

  

參考書目

A.L.魏格納著,李旭旦譯:《海陸的起源》,商務印書館,北京,1961。(Alfred Lother Wegener,The Originof Continents and Oceans,Methuen &Co.,Ltd.,London,1924.)

 J.T.威爾遜著,《大陸漂移》翻譯組譯:《大陸漂移》,科學出版社,北京,1975。(J.T.Wilson,ContinentsAdrift,Freeman,San Francisco,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