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氣候學傢 C.W.索恩思韋特制訂的氣候分類。1931年,索恩思韋特從有效雨量的概念出發,用降水有效指數(降水量和由溫度導出的蒸發量之間的比值)和溫效指數為指標,提出氣候分類方案,並發表瞭北美洲氣候區劃圖。1948年,又以可能蒸散量為基礎,提出氣候分類新方案。這是依據1944年他在美國中西部和墨西哥乾燥氣候區研究灌溉的問題,所取得的成果所制定的。1955年,對第二次方案(1948)又稍作修正,以降水與可能蒸散量為基礎的4個氣候判據進行氣候分類。這4個氣候候判據為:①水分指數;②溫效指數;③水分指數的季節分配;④溫效指數的夏季集中度。

  水分指數 按月降水量、可能蒸散量與土壤儲水量計算月水分指數,12個月累加便得到年水分指數。按年值的大小劃分出9種氣候型(表1)。

表1 氣候型水分指數

  溫效指數 以可能蒸散量(cm)表示,按其年值多少劃分出9種熱量型(表2)。

表2 熱量型溫效指數

  水分指數的季節分配 在濕潤氣候(A、B4B3B2B1C2)裡,以年水分不足量占年可能蒸散量的百分數作為幹燥度指數;在幹燥氣候(C1、D、E)裡,以年水分多餘量占年可能蒸散量的百分數作為濕潤度指數。在這兩大類氣候中,各按幹燥度、濕潤度的指數值的多少,各分為5種副型(表3、表4)。

表3 溫潤氣候幹燥度指數

表4幹燥氣候濕潤度指數

  溫效指數夏季集中度 指夏季3個月可能蒸散量占其年值的百分數,按其大小分成8級(表5)。

表5 溫效指數夏季集中度等級

  任一地點的氣候特征可以4個字母來代表。例如,美國聖弗蘭西斯科(舊金山)和蘇聯莫斯科的氣候分別為C1B1da′和C2C勶rb1(表6)。

表6 美國聖弗蘭西斯科和蘇聯莫斯科的氣候特征

  索恩思韋特氣候分類比較繁雜,流行不廣,主要應用於生物學和農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