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佈、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瞭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佈。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準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佈局。社會地理學就是分分析研究這些人類社會集團和類型的空間結構的,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社會地理學主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但它起源於20世紀初。法國人文地理學者P.維達爾-白蘭士曾以可能論的觀點為社會地理學初步奠定瞭理論基礎。早期的社會地理學包括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等方面,曾在農村和城鎮的區域分析、城市化趨向、城市網的形成等方面做過研究。他們還研究過遊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等社會集團的地理分佈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分佈和類型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系,並涉及文化地理學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范圍的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使得社會地理學更加重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諸如繪制人口、年齡、性別差異的地理分佈圖,考察農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語言、宗教等文化現象的分佈和變遷,並對種族歧視、階級沖突、貧富不均、犯罪以及文化娛樂等問題也有所研究。由於能運用更為精確的地圖和計量手段,在工作方法上有所革新,試圖對解決的實際問題提供數字分析。60年代以來,在瑞典學者T.哈格斯特朗和其他地理學者倡導下,社會地理學還探討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發展規律,說明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所進行的擴散和傳播。由於社會地理學強調社會因素對形成區域特征的作用,50年代即對模式發生興趣,認為區域特征以一定的生活模式(或稱生存形式)作為具體表現,通過模式可以確立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象,比較各個區域的人文差異。60年代地理數量方法的應用,大大推動瞭社會、文化現象時空擴散的研究。如社會區域分析在城市生態研究中采用因素分析法等。

  此外,有些社會地理學者認為人的行為、決策和行動是以物象而不是以現實為依據的,因此進行瞭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的研究。他們把經驗、信息、心理狀態、生理條件、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約束都包括在環境這一概念之內,對心理因素的重視超過瞭對傳統的環境因素的重視。有些學者還對特定的社會福利、社會過程或現象采用模型來研究其決策過程和各地區行動模式的分佈。蘇聯從60年代開始重視社會地理學的工作,認為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並強調文化景觀優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