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陸棲動物區系的歷史發生共同點和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分佈,及其親緣關係遠近,所進行的動物分佈區域的劃分。一般都以哺乳類和鳥類的分佈作為區劃的基礎。

  世界陸棲動物的區劃始於19世紀,1858年P.L.斯克萊特根據鳥類分佈,將世界陸棲動物劃為6個界(區):舊北界、埃塞俄比亞界、印度界、澳大利亞界、新北界、新熱帶界。1876年A.R.華萊士肯定瞭斯克萊特的區劃,並將印度界修改為東洋界,即分為:①古北界(或舊北界);②新北界;③③東洋界;④熱帶界(即非洲熱帶界或埃塞俄比亞界);⑤新熱帶界;⑥大洋洲界(見圖)。這一區劃為學術界普遍采用。1887年A.海爾普林和A.牛頓又分別根據哺乳類和鳥類將舊北界和新北界合並為全北界。蘇聯地理學傢H.A.博佈林斯基將世界陸棲動物劃為8界,除全北界、新熱帶界和東洋界外,其中將熱帶界的馬達加斯加島和大洋洲界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波裡尼西亞分為獨立的地理界。

世界陸棲動物區劃

  以前人們以為南極圈是終年覆冰的海洋。近來發現此處還有一大片陸地,也有自己特有的動物區系,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因而把它稱為南極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