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於過去景觀條件下,全部特性與現代成土條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於第四紀的各個時期以及第三紀末期。它們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古土壤多數由於受地質物質(如火山灰、熔巖、黃土、崩積物、沖積物和風積物等)的覆蓋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土過程中氣候、地形、新構造運動的作用,氾濫平原和三角洲的遷移等成土因素的變化而形成。

  根據古土壤形成特點和性質,大致分為:①埋藏土。過去景觀條件下形成,受地質物物質的覆蓋而被埋藏。土壤性質已發生重大變化,埋藏愈深,受生物的影響愈少。中國黃土高原在新老黃土中都有埋藏土,以老黃土更為普遍,一般所謂的“紅色條帶”,多屬褐土型的埋藏古土壤。②化石土。古土壤埋藏於深處,遭受石化作用,而處於成巖的最初階段。如美國洛夫德黃土、依利諾斯冰磧物和其他沉積物上的桑加門古土壤,以及蘇聯俄羅斯平原黃土中的佈宜斯克古土壤,均屬於此類型。③裸露埋藏土。被埋藏的古土壤因上覆物遭受侵蝕或其他方式的破壞,使其重新裸露於地表。此類土壤在中國黃土高原及其他地區時有所見。在新的成土條件下,土壤的許多特性隨之變化,與原埋藏古土壤的性質有明顯區別。但是,埋藏土並非均屬古土壤。④殘餘土(或殘遺土)。是未被埋藏的古土壤。由於氣候變化,新構造運動、地貌以及人類對土壤的改良、利用等原因,改變瞭原來成土方向,使土壤不僅具有原來的成土作用特征,還具有條件變化以後直至現代的成土作用特征。如黃土高原地區某些黃土母質上發育的黑壚土,屬殘餘土性質,是在過去幹旱而寒冷的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新疆沖積平原上的殘餘鹽土和殘餘泥炭土,是在過去水成條件下形成的屬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現在的成土條件發生巨大變化,使它們向荒漠化方向發展。

  研究古土壤可幫助人們重建古地理環境,瞭解土壤的發生和演變,對找礦、工程地質評價、開發地下水,以及農業開發、改造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14C等測定土壤年齡的方法,在古土壤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