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關係的學科,是地貌學的重要分支。地質構造一詞有兩種含意:①指久遠地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巖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巖層錯斷而成的逆沖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複合體;②指新第三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前者稱為靜態構造,後者稱為動態構造。明顯反映這兩種地質構造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近期亦有人將兩者分別命名為構造地貌和動態構造地貌。反映大地質構造的地貌有大陸、洋盆、山脈、大盆地、大平原等;反反映小地質構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單面山、斷層陡崖等。

  研究簡史 地貌和地質構造的關系很早受到人們的註意。在19世紀80年代,W.M.戴維斯明確指出:構造是地貌發育的三大因素之一。戴維斯的觀點推動瞭地質構造與地貌關系的研究,但他對大區域構造地貌的發育建立在一次強烈上升後地殼長期穩定條件下有序發展的觀點,則是不完全符合事實的。1923年W.彭克在《地貌分析》一書中指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要從動態構造的變化中去研究,使構造地貌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從此,地貌學從研究靜態構造地貌擴展到研究動態構造地貌。20世紀50年代中期,A.L.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以及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的提出,極大地推動瞭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構造地貌學研究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構造地貌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瞭新發展。

  研究對象和內容 研究對象是構造地貌,包括斷層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巖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見彩圖)

丹霞山丹霞地貌(中國廣東)

四川東部褶曲地貌(中國)

雲南東北部構造地貌(中國)

維蘇威火山(意大利),歐洲大陸上唯一的活火山

\ n

冰島火山噴煙

夏威夷基拉韋亞火山熔巖流

甘肅榆中黃土橋(中國)

五大連池熔巖地貌(中國)

甘肅白銀黃土峁(中國)

  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①研究明顯反映靜態構造的地貌,即靜態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地質構造,其原始構造形態不可能完整地表現在地形上。因為後來的構造運動會使地形發生變化,以至倒轉;外力的侵蝕作用使原始構造形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由古老構造形成的背斜山、向斜盆地、斷層陡崖等原始靜態構造地貌上會出現一些次生構造地貌。如背斜山頂部最易受侵蝕破壞,一旦頂部的剛硬巖層被蝕穿,裸露的下伏軟弱巖層更容易被蝕低,於是在背斜山軸部形成一個順背斜走向發育的谷地,稱為背斜谷。背斜谷兩側即形成單面山。相反,頂面由硬巖組成的向斜在外力侵蝕中可能反而殘留為高地,構成所謂倒轉的向斜高地,稱為向斜山。古老的斷層構造區,原來斷層上升盤地塊可能由於軟巖出露而反被蝕低,在沿斷層線上形成與原始斷層崖朝向相反的陡崖,稱為斷層線崖。②研究明顯反映動態構造的地貌,即動態構造地貌。現代構造地貌研究已不限於單純地描述一個地區的地形和靜態構造的關系,而是著重探討不同地區和全球性新構造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新構造運動所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可分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方向運動使地形產生高低變化,表現為上升的山地、丘陵、高原或臺地,下降的平原或盆地。也反映在水系的排列形式上,如地面大面積傾斜上升形成平行狀水系,局部的隆起和凹陷依次形成放射狀水系和向心狀水系,沿穹狀隆起的邊緣形成環狀水系。間歇性上升運動可能形成階梯狀的地貌,如山麓階梯、河流階地等。

  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擠壓區形成大陸邊緣的島弧、大陸上的褶皺山系和高原。拉張區形成大洋中脊(見海底地貌)、大陸上的大裂谷和斷陷盆地等。最大規模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在大陸的漂移與洋底的擴張上。對這種現象加以最新解釋的是板塊構造說。它認為地殼是由幾個相對不連續的板塊組成,在大洋中脊由於有來自地幔垂直上升的物質流到洋底轉為水平流,所以洋底是在擴張的,這種運動進一步推動地殼的幾大板塊作相互運動,引起板塊邊緣的俯沖、隆升、錯斷、火山活動以及板塊內部的大褶皺和斷裂現象。現代精密的水準測量發現陸地上有大曲度半徑的舒緩褶曲隆升或沉降,這種運動亦稱為造陸運動。起因有的是地球內力作用,如巖漿的上升或地應力擠壓與剪切引起;有的是由於大陸冰蓋的消融的卸荷作用引起。後者又稱為大地均衡作用。

  研究方法 ①運用地貌學方法揭示較長時間的造陸運動是比較有效的。其中最常用的是進行階地(包括河流階地、海岸階地)測量:多級階地的出現反映地區的間歇性隆升;各級階地連線的差異性隆升或拗陷反映造陸運動中各地段的差異運動;階地縱剖面線突然出現不連續性,說明此處曾發生新的構造運動造成的斷層現象。②利用與地貌學密切相關的沉積學方法研究新構造運動。在新的褶皺隆起或斷塊上升區,新的沉積層因被抬升而有清楚的露頭;在新的沉降區,新沉積層隱伏地面以下,且厚度很大。根據新地層的厚度和地質年齡,估算該沉降區的沉降幅度和速率是現行可靠的方法。③進行綜合研究。無論是研究靜態構造地貌,還是研究動態構造地貌,都必須從地球內力去追溯它們的成因,但同時又應看到所有的構造地貌都不是純內力作用的產物,還要研究外力侵蝕、巖性因素在構造地貌中所起的作用。④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構造運動,每次運動所造成的地質構造的格式和走向都不相同。今天形形色色的構造地貌是多期構造疊置與組合的結果,因此追溯不同地區的地貌發育史時要善於分析這些不同期的構造運動的結果對地貌發育的依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