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地理學傢、天文學傢,曾譯艾拉托斯特尼。創用“地理學”(geographica)一詞,在西方被稱為“地理學之父”。約西元前276年生於昔蘭尼,先在本地求學,後到雅典,接受過語言學、文學、數學和哲學等方面的教育。約於西元前244年在亞歷山大城圖書館任職,10年後任館長。約西元前194年卒於亞歷山大。

  艾拉托色尼奠立瞭數理地理的初步基礎。他認為地球是一個橢圓體,第一個想到於夏至日分別在兩個地點來觀察太陽的位置,進行測量,,從而計算地球的大小。他選擇瞭賽伊尼(今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兩地,從理論上假定兩地處於同一子午線上(實際相差3°),從兩地在夏至日太陽陰影長度的比值,算出兩地子午線弧的長度為地球圓周的1/50,再以50乘賽伊尼到亞歷山大的直線距離,得出地球圓周的長度為252000希臘裡,約折合為39690公裡,此數據與地球實際周長十分接近。埃拉托色尼還首次測量黃赤道交角為23°51′19″.5。

  埃拉托色尼致力於研究有人居住的世界,著有《地理學》3卷。他把世界分成3個主要地區:歐洲、亞洲和利比亞(即非洲);5個氣候帶: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同時劃定瞭氣候帶的界線:南北緯24°之間為熱帶,寒帶從兩極向赤道方向延伸緯度24°,溫帶介於熱帶與寒帶之間。他把有人居住的世界從北極圈附近的圖勒向南延伸到印度洋中的塔普魯班(今斯裡蘭卡),從大西洋延伸到孟加拉灣。他根據印度洋和大西洋潮汐相似,推斷兩大洋相通,人們可以從海上繞過非洲到達印度。他認為歐洲、亞洲、非洲是被連續的大洋包圍著的一個島嶼。他第一個根據經緯網繪制瞭書中的世界地圖。埃拉托色尼的著作都已佚失,僅在斯特拉波等人著作的引文中保存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