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科學傢。生於馬其頓的斯塔吉拉鎮,卒於希臘的哈爾基斯。

  亞裡斯多德是馬其頓王傢醫師尼科馬科斯之子,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師傅。西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創辦呂克昂(Lyceumm)學校,形成“逍遙派”,因邊講學邊散步而得名。

  亞裡士多德的著作論述過力學問題。他已經具有正交情況下力平行四邊形(見靜力學公理)的概念。他解釋杠桿理論說:距支點較遠的力更易移動重物,因為它畫出一個較大的圓。他把杠桿端點重物的運動分解為切向的(他稱為“合乎自然的”)運動和法向的(“違反自然的”)運動。亞裡士多德關於落體運動的觀點是:“體積相等的兩個物體,較重的下落得較快”,他甚至說,物體下落的快慢精確地與它們的重量成正比。這個錯誤觀點對後世影響頗大。後來法國人N.奧爾斯姆等給出正確的見解,但沒有加以驗證。16世紀末S.斯蒂文和伽利略不僅從理論上說明,而且用實驗證實瞭亞裡士多德的錯誤。

  亞裡士多德還認為:“凡運動著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但一個推一個不能無限地追溯上去,因而“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即存在超自然的神力。這裡的運動是指一般意義下的運動,也包括力學運動在內。

  亞裡士多德關於落體運動的論述見於《論天》(DeCaelo),他在另一著作《物理學》(有中譯本,198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中曾多次應用他的落體定律。這是一本關於自然哲學的著作,主要討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