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質點通過裝置時,其停留時間長短的分佈情況。有些質點迅速流出,有些質點則可能在裝置內滯留較長時間。流體在反應器內滯留將會嚴重影響反應的最終結果。

  描述流體停留時間分佈的函數 包括停留時間分佈密度函數、累計停留時間分佈函數、年齡分佈函數。

  ①停留時間分佈密度函數(或稱停留時間分佈函數)記為E>(t),因而又稱E(t)函數。對一穩定流動系統,在某一瞬間進入(或流出)裝置的物料量Q中,停留時間在tt+dt之間的物料量dQ所占的分率dQ/Q定義為E(t)dt。圖1之a即為一般的E曲線的示意。根據E(t)的定義,停留時間在各個不同時間間隔內的物料所占分率的總和為1,即E(t)滿足下面的歸一化條件:

  ②累積停留時間分佈函數 記為F(t),因而又稱為F(t)函數。指流過系統的物料中,停留時間小於t(即停留時間介於0~t之間)的物料所占的分率。即

E(t)=dF(t)/dt

圖1之b為一般的F曲線。

  ③年齡分佈函數 記為I(t)。指器內物料中停留時間(年齡)在tt+dt之間物料所占的分率,顯然,也具有歸一化性質,即

  一般最常用的是E函數和F函數。

  描述停留時間分佈的主要特征量 包括數學期望和方差:

  ①數學期望頒 E曲線對原點的一次矩,亦即分佈的重心。在幾何圖形上是E曲線所包面積的重心在橫軸上的投影。

頒也等於一般的平均停留時間 t,而

tV/v

其中 V為容器的有效容積; v為物料的容積流速。

  ②方差σ

  E曲線對平均停留時間的二次矩,即

方差的大小反映出分散的程度。對完全無 返混的平推流(見 流動模式), σ =0;而對完全返混的全混流,則

σ

= t 2

  如果E(t)為離散值,則頒和σ

的表示式為:

  前述分佈函數也可用無因次對比時間θt/t=tv/V來表示,其關系式如下:

而無因次平均停留時間 θ= t/ t=1。對於平推流, σ θ 2=0;對全混流 σ θ 2=1;對其他流動模式0≤ σ θ 2≤1。

  停留時間分佈的實驗測定 通常使用示蹤法,即向一穩定流動的系統中輸入示蹤劑,在出口處檢測流出物料中示蹤劑含量的變化,從而定出物料的停留時間分佈。所用示蹤劑應不起化學變化,不會被器壁或器內填充物所吸附並易於檢測,如電解質、染料等。輸入示蹤劑要不影響裝置內原來的流動狀況。示蹤劑的輸入方式有脈沖式、階躍式和周期交變式,對應於前兩種方式的方法較為常用,分述如下:

  ①脈沖法 如圖2所示,在t=0瞬間,向流量為v的流入物料中脈沖地註入示蹤劑A(其量為Μ),同時記錄流出物料中A的摩爾分子濃度CA隨時間t的變化,繪出CA-t曲線,曲線所圍的面積為:

若以 C0表示Μ/ v,並按 E( t)定義:

E(t)dt=vCAdt/Μ,

       E(t)=CA/C0

  ②階躍法 包括階升法和階降法。在t=0的瞬間,將原來不含示蹤劑的流體改換為含示蹤劑 A(摩爾分子濃度為CA0)的流體,且保持流量v和流動狀況不變,並檢測出口流體中示蹤劑的摩爾分子濃度CA的變化,此法稱為階升法(圖3);若將兩流體的順序調換,測定出口流體中殘餘的A的含量變化,則稱為階降法,或殘餘濃度法。根據物料衡算,有:

        F(t)=CA/CA0

按此作出 F( t)- t的曲線後,由曲線各點的斜率便可作出 E( t)- t的曲線。對於全混流,導得的 E( t)函數為:

E(θ)=e

對於平推流,導得的E(t)函數為:

故平推流的 E( t)具有狄喇克 δ函數的性質。圖4中示出理想流動和非理想流動(見 流動模式)的幾種曲線的大致形狀。

  根據實測的停留時間分佈,選用適當的流動模型,便可定量地表達出流體在裝置中的流動和混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