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俄羅斯力學傢。1878年12月23日生於烏克蘭的什波托夫卡,1972年5月29日卒於聯邦德國。

  生平 鐵木辛柯1901年畢業於俄國彼得堡交通道路路學院。服軍役一年後,1902年回母校任實驗講師,次年到彼得堡工學院任講師。1903~1906年開始瞭他的創造性工作,每年夏天都去德國格丁根大學,在著名學者F.克萊因、A.弗普爾和L.普朗特等人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07~1911年任基輔工學院教授。1912~1917年在彼得格勒一些學院任教授。1920年7月到南斯拉夫任教。1922年受聘於美國費城振動專業公司,次年到匹茲堡的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電氣公司,從事力學研究工作,設計成光彈性設備和電氣火車頭。1928年,他建立瞭“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力學部”。同年秋天到密歇根大學任教授,他先後組織瞭“每周力學討論會”和“夏季應用力學討論會”,後者有著名學者普朗特等人參加。1936年起,鐵木辛柯到斯坦福大學任教授達二十年之久。1938年到蘇聯旅行,受到隆重接待,並寫瞭《俄國工程教育》一書。他在密歇根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培養瞭不少研究生,其中也有中國研究生。1965年遷居聯邦德國,直至逝世。

  著述 鐵木辛柯在應用力學方面著述甚多。1904年他發表第一篇論文《各種強度理論》,次年發表《軸的共振現象》,首次考慮到質量分佈的影響,並把瑞利方法應用於結構工程問題。1905年,他得出開口剖面薄壁桿扭轉問題中扭矩T和轉角φ的關系:T′-″(C為抗扭剛度,D為附加剛度)。1906年,他解決瞭用板的撓度微分方程去求板受壓的臨界值問題。以後又發表瞭關於彈性體穩定性問題的論文多篇,對船舶制造和飛機設計有指導意義。他最早把瑞利-裡茲法應用到彈性穩定問題,從而獲得十年一次的“茹拉夫斯基獎”。他不僅用能量原理解決瞭穩定性問題,也把它用到梁和板的彎曲問題和梁的受迫振動問題。1911年以後,他主要研究彈性力學,解決瞭半圓剖面梁承受彎曲的剪力中心、對稱剖面懸臂梁自由端承受橫載荷的剪應力分佈等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梁橫向振動微分方程中考慮瞭旋轉慣性和剪力,這種模型後來被稱為“鐵木辛柯梁”。1925年,他研究很有價值的圓孔周圍的應力集中問題,1928年探討瞭有實用意義的吊索橋剛度和振動問題。此後除授課和培養研究生外,他把精力主要用於編寫書籍,計編寫瞭《材料力學》、《高等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力學》、《高等動力學》、《彈性力學》、《彈性穩定性理論》、《工程中的振動問題》、《板殼理論》和《材料力學史》等二十種書。這些書大多已有中譯本。此外他還寫瞭《俄國工程教育》和《自我回憶》兩書。

  

參考書目

 D.H.Young,Stephen P.Timoshenko,AppliedMechanics Reviews,vol.25,No.7,July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