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層理論是德國L.普朗特在20世紀初建立起來的。當流體流經物體表面時,靠近壁面邊界很薄的一層,粘性效應很重要。利用粘性邊界層很薄的特點,可以把流體力學運動方程(即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中量級較小的各項忽略掉,簡化成為邊界層方程。邊界層理論為粘性流體力學的應用開闢瞭廣闊的道路,在近代力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平面問題為例:定常二維不可壓縮流的邊界層方程組,由一個連續性方程和兩個動量方程組成,即

<

式中 uv為沿著 xy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pρv分別表示壓力、密度和運動粘性系數。邊界條件要求在不滲透的固體表面上,兩個速度分量為零。在邊界層外緣, u漸近地等於外緣速度 u e( x),所以有:

    (2)

另外,還要給定壓力梯度д px。由於式(1c)中的壓力 p隻是 x的函數,它與外緣速度之間的關系為:

方程組(1)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求解很困難,一般需用數值方法,這裡主要介紹相似性解法和差分解法。

  相似性解法 其要點是引進無量綱相似參數,將偏微分方程轉換成常微分方程,然後再用數值方法求解。德國Н.佈拉西烏斯在1907年首次用此法解壓力為常數的平板繞流問題。在連續性方程中引進流函數Ψ,即uΨyv=-дΨx,並定義一個相似參數

同時令 f( η) 為無量綱的流函數。速度分量 uv及其導數д uy和д 2 uy 2均可以從 Ψ求出,而且都可以用函數 f( η)及其高階導數表示。最後,原方程組(1)變成一個三階常微分方程:

fff″=0,      (3)

對應於邊界條件(2),要求 f(0)= f′(0)=0, f′(∞)=1。這是兩點邊值問題。一般的作法是先假設 f″(0)= α,從 η=0的地方對方程(3)進行數值積分。當 η→∞時,要求 f′( η)→1。如果條件不能滿足,必須更改 α的初值,反復迭代到滿足 f′(∞)=1的條件為止。但通過變數的轉換,也可將這個兩點邊值問題換成初值問題,求解時不需要反復迭代。令 ζ= α 1/3 ηα仍然代表 f″(0);再令 f( η)= α 1/3 F( ζ),則 f′( η)= α 2/3 F′( ζ), f″( η)= αF″( ζ), f ( η)= α 4/3 F ( ζ)。代入方程式(3),得到一個同樣形式的方程:

      F(ζ)+F(ζ)F″(ζ)=0,(4)

但邊界條件有些不同,變成F(0)=F′(0)=0,F″(0)=1三個初始條件,正好用數值積分直接求F(ζ),而後利用f′(∞)=1=α2/3F′(∞)求α,即

      (5)

方程(4)的具體解法,是把它改為三個一階常微分方程,令F的一階導數為G,二階導數為H,則有:

      F′=GG′=HH′+FH=0,    (6)

FGH為三個未知變數,相應的初始條件為:F(0)=0,G(0)=0,H(0)=1。這組一階常微分方程可用一般的數值積分法求解。

  差分解法 這種解法是將微分算符近似地用差商代替,把微分方程改為差分方程然後再求解。在有壓力梯度的流動中,相似條件不能滿足。用前面相同的坐標變換,即

但此處應令 由於相似性假設不適用,流函數 fξη的函數。通過坐標轉換,方程(1b)變為: 

,  (7)

式中 f′、 f″、 f 均為 η的導數; f ξ的導數; 為壓力梯度參數。差分-微分方程是將上式的 ξ導數項改用差分形式,而在 η方向仍保持微分形式。這樣,方程(7)變成在 η方向上的常微分方程,具有在 η=0, η=∞的兩點邊界條件,可用迭代法求解。近來,人們直接將邊界層方程的所有偏導數均用差分表示。這類差分法的格式很多(見 有限差分方法),現以凱勒的差分格式為例。此法首先將原方程〔如方程(7)〕改寫成幾個一階偏微分方程組,而後將所有一階導數均用中心差分,給出具有二階精度的差分方法。現將 f( ξη)對 η的一階導數用 g( ξη)表示,二階導數用 h( ξη)表示。方程(7)可改為:

   

  (8a)

。(8b)

上兩式均在 點上取值,它們的差分方程為:

    

  (9a)

  (9b)

方程(8b)則在 點上取值,如

   

   

    

   

   

在這些式子中,還有一些非線性項,如 g卾,( fh) i+1,須進行線性化,如果把 gi+1g i的差值看作小量,並忽略小量二階以上的項,即得出線性化關系式:

       

將以上各式代入(8b),即可得出在 i+1截面上的線性差分方程。連同(9a)和(9b)一起,並結合相應的邊界條件,便可聯立求解三個未知量 fgh。從 f即可求流函數 Ψ,從而可計算出兩個速度分量 uv